
公元970年,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吴越王为镇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智元禅师建造了六和塔。
李沆因为公务繁忙,虽多次从六和塔下路过,却无缘登顶,每次过后都很后悔。有一次,李沆又有机会路过时,终于下定决心游览了六和塔。但他这次登顶,极目远眺之际,忽然有了很多感悟,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
题六和塔
李沆
经从塔下几春秋,每恨无因到上头。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
李沆出身官宦世家,从小天赋异禀,卓然不群,言必有章,七岁即能属文。少年时天性谨厚,勤学不辍,自己独居也严守礼仪,从不说诳语,更不欺暗室。即使把读过的书翻烂了,也不读不经典的东西,头发不用束带扎好,绝不仓促去见父母尊长。父亲李炳曾对别人说,这个孩子他日一定会官至公辅,就是宰相一类的大臣。
980年,李沆考中进士甲科,任潭州通判时,转运使赵昌言和长沙守何承矩,一致认为他有公辅之器。983年,回朝任著作郎,相府召他写约束边将的诏书,宋太宗看后大为欣赏,当场赐给他五品官服。986年,太宗通过考试,让李沆、王化基、宋湜共同任知制诰,特别让李沆为三人之首,还赏赐三十万专门让他去还债。
991年,宋太宗安排他在吏部任职,李沆干脆利落地对地方官员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清查,处理了一批贪官污吏。他平时处理公务,无不鞠躬尽瘁,即使经常在皇帝身边,也从不阿谀奉承,更不为自己谋取私利,反而常劝太宗勤政爱民。李沆以自己的公道正派、勤政廉洁、用人独具慧眼,经受住了皇帝的考验,同年九月任给事中、参知政事,就是副宰相。
一次李沆侍奉太宗参加宫宴,结束后离开时,太宗看着李沆的背影,赞叹道:“李沆风度端庄,确实是显贵的人。”能得到皇帝发自内心的赞叹,可见李沆的人品确实令人钦佩有加。
995年,寿王赵恒被立为太子,宋太宗特召回时任河南知府的李沆,升任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让赵恒以师傅之礼对待李沆。997年赵恒即位,任命李沆为户部侍郎、参知政事。1002年加职尚书右仆射,同年兼任门下侍郎,直到1004年李沆因病去世。宋真宗为他辍朝五日,感念李沆的功德,对他的家属和亲戚大加提携。
纵观李沆的一生,从考中进士做地方官开始,对公务无不殚精竭虑、对官员任命无不详细考察,对皇帝无不勤加劝勉;从不在朝廷说一句过分之言,从不收受任何人贿赂,从不对弹劾自己之人恶语相加;没有过一刻内心膨胀,没有过一时不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过一丝骄横奢侈的传闻。李沆被后人称之为“圣相”,当得上实至名归。
这首记游说理的七言绝句,语言浅白、通俗易懂,读起来如话家常、娓娓道来,在仿佛闲聊般地闲适中,富含哲理,由小见大,蕴意深远。
“今日始知高处险,不如归卧旧林丘。”是啊,人们都喜欢登高,登高能望得更远,可谁去想登高的危险?确实,高处不胜寒,能力越强,登得越高,权重越大,但若不能常有警戒之心,不免被既得利益者围猎。一旦东窗事发,自然会摔得更重,伤了自己性命不说,甚至会抄家灭门。
对于李沆来说,身居宰相高位,虽然受到皇帝的尊敬和信赖,但他从来是清醒的,而且颇有自知之明,无时无刻不对自己的职位有敬畏感,更懂得祸福相依和乐极生悲的道理。皇帝御驾亲征让李沆镇守京师,不杀一人而秩序井然;书生叩马上书愤然让李沆辞职,李沆始终不发脾气没有一句忤逆之言;当面焚烧皇帝诏书,阻止刘娥升贵妃担心她日后临朝改制,既有他斩钉截铁舍出身家性命的担当,还有他防止百姓被战火煎熬的侠义情怀。
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活着,就要做些对别人和社会有益的事情,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己存在的价值。如果只是为了一己之私的登高,恐怕是登得越高,摔得越惨。古今中外的例子,比比皆是。
想做些事,又没有大的平台,做个平常人也没有什么不好。无论在什么时候,得意时不张扬,失意时不气馁,以一颗淡然的心看待自己所经历的一切,珍惜当下,从容生活,最后叶落归根“旧林丘”,安放自己的灵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