闉跂支离无唇说卫灵公,灵公说之;瓮㼜大癭说齐桓公,桓公说之,均视全人!上述这两个从外表上看长得很怪,还很丑。然则深得灵工和齐桓公喜欢。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的内在是好的,有着极深的修养!“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所以我们与人交往,要透过其外在看内在,往往我们都明其理,却颠倒意识!庄子谓“诚忘”,真糊涂!
庄子给我们提出了圣人的四种观念——“知为孽,约为胶,德为接,工为商”
“知为孽”,知识本来好的,然而有时知识愈高,就会反而带给我们的“孽”愈多。“约为胶”越保守的人越有自己的范围,结果变成固执,变成黏胶一样,自己不得解脱,被它胶住了。“德为接”,道德本来是件好事情,可是,要是用到反面去,待人接物装起一副道德的样子,所以道德仁义变成可利用的工具了。“工为商”,工于思想,工于技能,脑子特别好,造出来的东西叫做工。好的东西造出来以后,谁都要买,就变成商业行为,
这四种观念来自于南师的解读,圣人无需有所凭借,一切皆顺其自然!不受外界干扰,“无人之情”,有一个高远的价值观,便向着伟大靠近……
很喜欢惠子与庄子的论辩,这回是关于“情”的争辩。惠子问庄子,“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庄子之谓情是后天加上的意识,南师解读为经第六意识所形成的,是后天加上去的污染的“妄情”。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学问,都是后天的污染。也就是我们来自于后天的对于这个世界的所谓的世界观,人生观等,也许是我们加上去的我们的赋予这个世界的成见,无情便是褪去这份污染后的成见,一切都是刚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模样,如婴孩般纯粹,没有一点杂念,不“内伤其身”,那样属于我们天性的那部分就会完全得以呈现……
所以正像南师解读:要真正达到道德的充沛,达到道的境界,就是要顺其自然,心境很平和,滋养内在的精神,身体的内在也充沛了,这个生命道德自然充沛了。道德充沛了这便是《德充符》带给我们的内涵,即一个人拥有了充盈着道德的内在,他也正在向《大宗师》靠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