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自宗乾先生新浪博客,转载有微调。
《诗·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明哲保身的意思是: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01 范蠡的人生智慧
春秋末期的时候,范蠡辅助越王勾践复国,功成名就之后选择了急流勇退,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又三散家财,被后人尊称为“商圣”。世人赞誉:“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文种是同时期著名的谋略家,越王勾践的谋臣,和范蠡一起为勾践最终打败吴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劳。灭吴后,范蠡深知勾践是个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的小人,劝文种离去,文种不肯,最终被勾践赐死。
范蠡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周易》有言:“尺蠖之屈,以求信(shēn)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成语“韬光养晦”由“韬光”和“养晦”两个词语组成。“韬光”的字面意思是收敛光芒,引申意义为避免抛头露面。“养晦”的字面意思是隐形遁迹,修身养性,引申之意为隐退待时。指隐藏锋芒,在不显眼的地方养精蓄锐,休养生息,以求明哲保身。
与国家而言,有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当个体不足以抗击时,退避三舍,免战高悬,隐忍而求后发。苟且一时,只要活着,就有一丝希望,有机会再图东山再起。
02张良的人生智慧
众说周知韩信受胯下之辱的经典故事。《史记·淮阴侯列传》:“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要学会忍耐,小不忍则乱大谋。韩信后来说,我并不是怕他,而是没有道理杀他,如果杀了他,我也不会有今天。
但是史学专家告诉我们,汉初三杰萧何、张良、韩信都为西汉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西汉王朝建立后三人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通过对史料的认真分析,可以看出三人的命运与自身的性格、处事方法和政治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良处事善于顺势而为,为臣淡泊名利,宁静致远,辅佐刘邦兴汉后功成身退;萧何处事小心谨慎,对西汉政权忠贞不贰,在君主的猜忌下明哲保身以求自全;韩信居功自傲,要挟君主,昧于谋身,终于身死族灭。
把三人的不同命运放在秦末汉初的时代大背景下加以考察,可以看到三人不同的为臣处世之道与各自不同的出身、经历和思想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张良的为臣处世之道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萧何出身秦朝官吏,长期的宦途生涯使萧何受到秦朝对于官吏的严格要求的深刻影响,形成了以小心谨慎为主要特点的处世之道;韩信作为兵家的代表性人物,其人生悲剧与很多兵家人物有相似之处,其为臣之道的缺陷与兵家人物某些共有的人格特质有关。通过分析对比三人的为臣处世之道可以发现,三人共有的善于隐忍的品格特质保证了他们成就一番功业,三人不同的思想和举措导致了各自不同的最终命运。
张良其人。张良,字子房,新郑人。秦末汉初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
张良先辈在韩国首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任过五代韩王之国相。力劝刘邦在鸿门宴上卑辞言和,保存实力,并疏通项羽季父项伯,使得刘邦顺利脱身。 凭借出色的智谋,协助汉王刘邦赢得楚汉战争,建立大汉王朝,帮助吕后之子刘盈成为皇太子,册封为留侯。
张良精通黄老之道,不恋权位。晚年,跟随赤松子云游四海。张良去世后,谥号文成。
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专门记载了张良的生平。汉高祖刘邦在洛阳南宫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司马光《资治通鉴》评价张良:故子房托于神仙,遗弃人间,等功名于外物,置荣利而不顾,所谓明哲保身者,子房有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