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来自于《圆桌派》第6季第3期,关于天文,对这个话题更感兴趣于是我跨过了前面两期,这一次桌边坐的除两位主持人外,还有国家天文台创新团组首席研究员邓李才博士和北京天文馆朱馆长,对这两位嘉宾我是陌生的,因为平日里很少会看天文相关的媒体资源,也难怪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且飞快更新的时代,大人都很容易被信息和舆论影响判断,小朋友们又怎么会去主动了解科学家呢。我对天文的兴趣其实也仅仅停留在神秘的宇宙带给我的震撼和敬畏。当介绍到这位是馆长时,我和主持人的感受一样,他没有一点官样,并且一身休闲装,加上脸上明显的沟壑,我顿感惭愧于对“馆长”的刻板印象。朱馆长的专业是天体测量学,邓博士说这才是天文学的根儿,我肤浅地以为天文学家的工作多是在研究室里用各种型号的仪器观测、记录等,其实不然,朱馆长登山狂人的斜杠身份合理地解释了他脸上风霜雨雪的刻痕。望远镜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斗转星移也不是凭经验感觉随口说说的,而是这些天文学家用双脚双手和眼睛发现的。所以,仰望星空也需要脚踏实地吧。
太专业的内容我确实听不太懂,倒是对一些新奇的、有意思的信息印象深刻。朱馆长说:“彗星的名字必须是它的发现者,而小行星的发现者可以给它命名,小行星的名字其实反映发现者的意志,并不是说你一定要命名为特别有名的人,是他自己原因什么名就命什么名。但是也有一些规矩,比如政治家、军事家必须死后一百年。“如果还有这个浪漫愿望,可以打消了哈哈哈哈。主持人问:“我们今天这一代文明有没有可能遭受什么天外的小行星撞击?“朱馆长回答说:”这件事在理论上是一定发生,小行星越大危害越严重,但是越大发生的概率也越低。“
……
这个节目一期有一个多小时多一点,要说耐心地全神贯注看完,其实对我来说也有点难,因为它的专业性和科普性远远大于娱乐性,在这个需要流量密码开启热潮的娱乐时代,我们容易沉醉于下饭综艺,但其实同时人们也在迷茫中探索,红极一时的选秀综艺如龙卷风一般来了又去,我想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