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24

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24

作者: 艺凡会发光 | 来源:发表于2022-12-02 07:43 被阅读0次

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 第五章:理念之东汉之亡

艺凡:接前文,东汉是怎么灭的?

易中天:伤势过重不治身亡的。内伤,外伤。外伤就是农民起义,内伤则是统治阶级内部旷日持久、错综复杂的斗争。

艺凡:先讲内伤吧?

易中天:与刘邦以一介平民开创帝业不同,刘秀是豪门巨族出身,依靠的是以南阳大族为骨干的豪强集团。后来他分封功臣,提倡儒术,原因也在这里:一起打江山的豪强必须得到酬谢,主张家天下的儒学则能巩固其统治。这就与西汉有所不同。艺凡:有什么不同?

易中天:西汉实行的是户籍管理制度。所有臣民都要按户登记在册,叫编户;编入户籍的臣民一律平等,叫齐民。这是有利于帝国统治的,因为可以保证皇帝的高高在上。然而到西汉末年,齐民已经不齐,帝国之臣开始两极分化。大部分人或贫或贱,成为寒门或庶族;极少数人或富或贵,成为豪门或望族,社会结构发生大变化。

艺凡:什么变化呢?

易中天:西汉前期的臣民,就像马克思所说是装在一个口袋里的马铃薯,个头都差不多,皇帝当然也不难君临天下。现在某些马铃薯却变成了巨无霸,夹在了皇帝与小民当中,又该如之何呢?

艺凡:那就只能看皇帝的能耐了。

易中天:可惜东汉的国运不佳。头三个皇帝还不错,既有执政能力,寿命也算长,光武帝享年六十二岁,汉明帝四十八岁,汉章帝三十三岁。这就已经一代不如一代,没想到后面的皇帝更惨,继位时年纪小,活的时间也不长。活得最长的桓帝和灵帝,又是著名的昏君。

艺凡:那么,谁来治国?

易中天:外戚和宦官。斗争残酷而血腥。第一次火并在和帝时期,第二次在安帝死后,两次都是外戚失败,他们的兄弟和同党则不是自杀,就是伏诛。

艺凡:那这两伙停站的时候呢?

易中天:停战时也好不到哪里去。朝政被他们轮流把持,仕途则被他们坐地分赃。大体上中央官是外戚党羽,地方官是宦官党徒。东汉的政治,被他们搞得乌烟瘴气。更严重的是还要谋杀皇帝。被谋杀的是质帝。

艺凡:这就实在让人看不下去。君为臣纲可是帝国的根本所在,岂能动摇?天下人的天下,又岂能由他们瓜分?

易中天:另一个势力集团拍案而起。这个集团就是士人。士人集团也就是官僚集团,因为两汉的官僚队伍主要由士人组成。士人就是读书人。他们以读书为生涯,兼事农业,世代如此,正所谓“耕读为本,诗书传家”。当然,这也是利益集团。不过,虽然都要讲利益,三大集团却并不一样。

艺凡:有什么不一样?

易中天:外戚和宦官只有利益,士人却还有理念、气节、操守、追求和情怀。这是他们读书读来的,也是光武帝倡导的。光武帝做了一件很聪明的事:不肯出来做官的,尊重其个人选择。此举影响深远。因为对于读书人,最挡不住的诱惑就是做官。如果归隐山林能够得到皇上的肯定,那么,进入官场的士人也应该能够洁身自好。

艺凡:这可真是纲举目张。

易中天:因此东汉的士风清朗一时。士人以道德相标榜,以天下为己任,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面对朝政的混乱,一大批德高望重的知识分子以京都洛阳为阵地,以三万太学生为后援,口诛笔伐,评头论足,掀起了舆论的狂潮。唇枪舌剑所指,就是宦官集团。但,依靠宦官铲除异己的汉桓帝震怒。桓帝指名道姓以“党人”罪名逮捕二百多人,判处终身禁锢,史称“党锢之祸”。

艺凡:压住了吗?

易中天:没有,党锢之祸给受害者带来的却是崇高的荣誉。太学生和知识界开始给他们做排行榜,名誉最高的叫三君(意见领袖),其余则有八俊(俊杰)、八顾(楷模)、八及(导师)、八厨(慈善家)。这些人统称名士,也叫清流。

艺凡:清浊不两立,冲突还会再起。

易中天:公元169年,汉灵帝制造了第二次党锢之祸。这一次的打击面更大:被杀一百多人,禁锢六七百人,太学生被捕一千多人。帝国的知识精英,几乎被一网打尽。李膺是八俊之首,通缉令下达时正好隐居乡下。乡人劝他逃亡,他却选择自投罗网。李膺说,遇事不避难,获罪不避刑,才是气节。结果,李膺死于狱中。

艺凡:什么叫精英?这就是。

易中天:知识精英是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产,如果遭到如此大面积的打击,王朝离覆灭也就为期不远。可惜桓帝和灵帝都意识不到这点,只有死到临头才可能被吓醒。果然,十五年后,汉灵帝大赦党人。因为黄巾军打过来了。且听下回分解,道教启示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两汉两罗马》2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cfo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