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作者: 籽薯君 | 来源:发表于2017-07-23 20:57 被阅读0次

1982年 国家通过政策限制民营经济抢占国有经济资源

国家也经历过不断探索的过程,少说多做、多实践

义乌学习其他地方的专业技术,然后自己生产以降低成本

步鑫生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最后因管理不善而被辞职


值得创业者们学习的人

1984年 柳传志(联想创始人)善于借力和妥协的个性让他比其他人都走得远

开始时,像没头苍蝇似的乱闯:批发电子表、旱冰鞋,有批发运动裤衩和电冰箱。  后来又被某女骗了14万的冰箱钱

李经纬--健力宝(可以百度百科一下)


1985 当时中国从改革开放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资源短缺

善于抓住机遇的人,敢于打破常规、厚脸皮,坚持不懈、主动出击,但又不急于切入主题

有相当的市场敏感性,往往能办起一家非常赚钱的工厂


1987年 彼得·德鲁克提出 企业成长的基因是“创新”和“企业家精神”

当时的报道称“中国最受益的两种人,勤奋聪明善于钻研的人和贪赃枉法的奸诈小人”

马胜利--外貌随和、内心宁折不屈,遇到困难和风波很多,酸甜苦辣,大起大落,困难总是一个接一个。失败的原因:1、太骄傲,以为用过去的经验就可以解决未来的问题。 2、不善于协调,不会和上司搞好关系,这是致命的弱点


1988年 王文京创办用友公司(财务软件),办了一个自己的企业,目的是让自己的公司有一个清晰的产权(是很重要的)

先觉者把眼光放的更远,而不是让自己免于饥饿,他们思考企业的归属和命运,后来这些人得到了回报,而那些回避或没有思及这一问题的创业者们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当时企业实行股份制,只要是为了解决企业资金短缺的难题


温州假冒伪劣产品层出不穷

海尔 张瑞敏通过市场调研让工程师研制小容量的洗衣机用于清洗小衣物

海尔、联想、长虹没有得到国家政策的倾斜,只因其有好领导,在各自领域率先完成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


产品积压和缺乏创意是所有大小公司的共同困扰。

何阳善于出策划和出点子闻名,让滞销的商品能够被救活(知识就是金钱)


陈东升--武大校友

陈东升,成立嘉德拍卖公司,因为不懂所以今天请教这个,明天请教那个,还去香港把拍卖过程录制下来,回去看,学习国外一流企业。他认为:“创新就是率先模仿”


黄鸿年,带领中策,对效益好的国企进行资本打包到国外上市,从而招商引资

进入WTO后,中国已走上没有退路的全球化旅程。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丛林法则”的经典论述,成为中国企业史的一条公理:“存活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种群,也不是那些智利最高的种群,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最积极反应的物种

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制度大于技术

在此之后,我们即将看到,中国开始从观念驱动向利益驱动的时代转型,政府将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欲望和强悍的行政调控力,国营、民间和国际三大商业资本将开展更为壮观和激烈的竞争、博弈、交融。


激荡三十年(下)

1993年,特区内的公司有95%都是多元化经营

王石 ,万科集团走专业化路线,房地产路线,规避高风险,提高公司运转能力。“成长路上,万科几乎犯过所有可能的错误,可是它是幸运的。幸运就在于,他们在错误还没有把他们毁灭的时候醒悟了”


海尔在抓质量和技术的时候树立品牌形象,降低价格时还提供服务,以此来与松下,三洋等抗衡,称“用户永远是对的”


1995年初,互联网已经接入世界4万多个网络

丁磊创办网易

王海打假索赔引起恐慌,商户联合反抗,拒绝索赔条款,甚至打官司


1996年 股票可能是国有企业为挽救自己而发行的进行集资的行为


专注于某一领域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

要想稳住战果,就必须在技术上拥有核心的开发能力

赵新先--三九集团。有战略直觉的企业家

史玉柱为营销黄金搭档套用脑白金的方式,进行软文营销

李彦宏--百度


读完了《激荡三十年》,让我对国家的经济政策与企业运作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兴趣,在以后的生活中开始想关注些国家政治,经济(财经),科技方面的新闻,这对了解社会运作机制,未来经济动向,科技发展,对市场环境的了解和预测都会有一定的帮助吧。

相关文章

  • 2018-09-15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我认真地读完了由吴晓波先生编著的《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第一次听说激荡三十年这本书是在大三上学期管理学老师那听说的,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把这两册书读完,...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系统的介绍了改革开放到2008年金融危机中国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随之跌宕起伏的企业成长历史。这是一...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应学校要求看了吴晓波先生写的《激荡三十年》。本以为是本历史,阅读下去才发现是讲中国企业78年到08年的企业史,书中...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近期我阅读了《激荡三十年》这本书,其书又称《中国企业1978-2008》,由此便能知晓此书的写作角度是中国...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看了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总的感觉就是感慨万端,悲喜交加。 感慨的是30年的改革开放史,与其说是改革史,还不如说...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激荡三十年》描绘1978年至2008年的中国企业不是什么易事,正如吴晓波书中坦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一家成功的公司,是需要公司决策者、领导者在顺应时代的前提下,熟读各种政策,从而作出正确的决定,也需要优秀的经理...

  • 《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最近在读吴晓波的《激荡三十年》,感慨于书中描写的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间的巨大变化。那时,脑袋灵活、对政策敏感而又敢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gm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