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散文想法
心读《老子》| 33. 心灵的能力

心读《老子》| 33. 心灵的能力

作者: 之衡 | 来源:发表于2022-10-27 10:41 被阅读0次

    2017.1.29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

    死而不亡者寿。

    ——《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大义】

    一个人是否智慧,在于他能否了解别人,能否觉察他人的感受。一个人是否清明,在于他能否了解自己,能否洞悉自我的心魂。

    能够战胜他人,我们称之为力量。能够战胜自我,我们称之为坚强。

    真正的富有乃是源于我们拥有一颗懂得知足的心。

    真正的志向乃是基于我们永不止息的奋斗。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要偏离自己最初的发心,只有这样,我们所做的才能长久。

    如果我们可以体道而行,那么,即使我们的躯体已经消亡,可我们的精神却依然与道共存,永不消散,这才是真正的长寿。

    【心读】

    1.

    《老子》一书,共有九九八十一章。在所有的章节中,这一章,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章节之一。因为在这第三十三章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发人深省,真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锦绣。

    老子说:“知人者智。”这四个字,让我看到了儒道两家的相通之处。在《论语》当中,孔子的学生樊迟问过老师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仁?孔子的回答很简单,两个字“爱人”。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是知(智)?孔子的回答依然只有两个字,那就是“知人”。由此可见,“知人者智”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提到过。

    2.

    人这一生,到底在追求些什么?我们所要的一切,到最终其实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那就是幸福。亚里士多德曾在他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明确指出:“幸福就是我们寻找的最好东西,也是完满的目的。”

    可是,幸福到底在哪里?一般人无非追求两样东西,一是名,二是利。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是什么?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名的本质是为了满足我们内心的虚荣。利是什么?利的本质是为了填补我们无边的欲望。对金钱的过分追求,只会拖垮我们易朽的肉身,而对名誉的过分追求,只会腐化我们空虚的心魂。

    我想,幸福绝不在于我们能从外部世界中获取多少的有形之物,而在于我们能从内心世界中提取多少的精神财富。一个真正拥有精神追求的人,自然会比其他人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他的内心也比一般人更为富足。

    所以说,幸福和你银行账户里的数字大小毫无关系,幸福是一种心灵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就是懂得“止”,懂得满足。诚如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的那样:“愚者即使得到他所期望的东西还心犹未甘,而智者有了什么会心满意足,绝不再去自寻烦恼。”

    3.

    做为人,我们的内心总有这种对永恒的渴望。我一直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兼具兽性和神性。人性就是这两种力量不断对抗、妥协、融合、超越的矛盾之物。而人内心的这种永恒性,其实就是我们拥有神性的明证。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才会在地球的各个角落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宗教,以表明我们对于永恒的渴望。

    但是,人有生老病死,物有成住坏空,这是自然的法则。我们又如何可以突破这种法则,去实现自身的永恒呢?老子告诉我们:“死而不亡者寿。”可见,这里说的死,是肉身的消散。而这里说的“不亡”,是指精神的不灭。人的永恒在于我们精神的高贵,而不是肉身的不朽。但是,令人非常遗憾的是,道家后来被道教所利用,发展出各种各样的炼丹术,以求得肉体上的长生不死。这实在是违背了道家创始人老子的初衷。所以,我们读道家哲学一定要懂得和后来的道教区分。

    法国哲学家蒙田有一句话,他说:“你诞生的第一天引导你走向死,也同样引导你走向生。” 我很喜欢这句话。生命的价值,在于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充满希望。虽然自然的法则,早已注定我们这个沉重的肉身最终走向死亡,但人却因着精神的力量,而超越这份对于死亡的恐惧。这种强大的精神力,是人类的根本,是我们能够积极地生活下去的源动力。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棵会思想的芦苇。”我们的肉身虽然像这芦苇一样孱弱、易朽,但我们的精神却是丰富并且高贵的存在,它引领着我们时刻走在通往永恒的道路上。

    对于肉体来说,生命的终点是死的沉默,但对于精神来说,生命的终点却是生的希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读《老子》| 33. 心灵的能力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htt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