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1-5章)

作者: b9f4f300f5af | 来源:发表于2018-06-18 14:21 被阅读24次

    第一章: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礼是有严密等级规范的。如果用了高于自己身份的礼节就是僭越。季氏本为大夫,舞蹈奏乐却用天子的规模,可谓不知礼,且胆大妄为。也难怪孔子说“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正义之士为伦常颠倒发出的不平之声。而后鲁昭公出走他国,可谓“孰不可忍”。或许在季氏心中,胜者为王,礼仪于我何约之有?封建等级好像一个平衡体,当国泰民安,上下同欲时,这个平衡体就很稳固,不会轻易被打破,大家也都明礼知礼按礼行事。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权下放,这个时候再来讲礼,可就不通了。委婉一点的,以实力号令诸候,齐桓晋文是也;直接点的,“江山轮流坐”,篡而代之,打破平衡体。然后建造新的平衡体,周而复始。

    由此可见,礼是相对而言。治时可用分等级,明规矩,井然有序;乱时则礼崩乐坏,成王败寇。如不合时宜谈礼讲礼,岂不取笑于人?世上无永恒不变的真理。以一把尺子去量桌椅山川,是不能为也。

    是可忍,孰不可忍。亦可用在做人应有底线上。不能突破,不能放纵,需对规则制度纪律国法存敬畏之心并努力维护。

    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此章与第一章孔子想表达的意思相近,不应该用的音乐用了,这其实是礼将不礼,天下将乱的先声吧!

    第三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在孔子心中,仁与礼、乐是相通的,发之于内,形之于外。如果不讲仁德,礼仪和音乐都不可能做好。就如今天的教育,如果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职业,尊重学生,你的言行举止就会随意散漫,急功近利,自然不会受学生家长的喜爱,自然也不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礼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认为这问是有具体语言环境的,即是林放看到大家因礼仪而奢靡浪费,丧礼礼节周到却无哀戚之色而生发的疑问。孔子的回答也很实际:俭比奢好,内心的悲哀强过礼仪的繁复。这其实也说明了孔子所谓的“礼”不是拘泥固守的,而是一切从民生考量,一切从真实的内心考虑。

    第五章: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这话也有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夷狄虽有君,还不如中国无君;第二种是夷狄都有贤明君主,不像中原大地没有贤明的君主。我觉得第二种理解更合适。因为孔子想要表达的不是看不起蛮夷之地,而是不满意中原大地没有明君。而没有明君的原因是不行仁政,不用贤臣。不得志的抑郁充满字里行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佾篇(1-5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jn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