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
井穴开窍醒神, 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
荧穴清泄邪 火,可用于热病;
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
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
合穴 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这就是《灵枢:顺气 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脏者,取之井; 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 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盛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以 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 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 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 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意指各经的荥穴和输穴主治外行经脉所过处的 病症,合穴治六腑症
《难经》还将五腧穴 配合五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母泻子 法。 井穴又是十二经脉的“根"穴,因其位于四肢末 端便于临床诊察施治。针刺、按压或脉冲电刺激井穴常可出现经络现象;疾病时左右两侧井穴温差显著,可用测温仪测定人体两侧井穴的温差来检查经络平衡状态,为脏腑经络辨证提供参考。
合穴是五腧穴的最后一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六腑中的大肠、小肠、三焦,在足三阳经上又有一合穴,称下合穴。《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说:“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这是指六腑下合穴而言。足三阳经上的六腑合穴,总称“六腑之合”,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入于巨虚上廉(上巨虚),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下巨虚),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这是因为“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故其合穴同在足阳明胃经上;三焦水道,出于膀胱,故其合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六腑下合穴是“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府者”,临床上治疗“腑症”有显著作用。其他荥、输等穴则以治疗各经的外部病症(外经病)为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