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不能总是低头看地,偶尔还是要仰望星辰。不然,对颈椎也是不好的。--
为需要而读书,而非为读书而读书
传闻杨绛先生曾说过一句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很多人喜欢引用,用来自嘲。姑且不去考证出处的真伪,这话本身说出了很多人--尤其是女生(此处无性别歧视意思)--的痛点:1)我想的太多(解决不掉的问题太多);2)我读书太少(你不要骗我);3)我应该多读书。
但得出这个结论的时候这个问题可能还真没想通。
从胡思乱想到开始读书是很好的进步,而读书能把书“私有化”则有更大的益处。
意思是,读一本书,很重要的一点是为己所用。如果一件事情当事人自己没有办法真正发掘出乐趣或者感到“有用”,可能还是会没有然后的吧。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读书无法坚持甚至是一种负担,是因为从来没有把读书当做一种真正解决人生疑问或者有助于突破个人视野瓶颈的途径。世界太大,不能想去看看就能看到,智者太多,不是想能结交就可以达到;而阅读是一种有效的开窗途径。
读书有两个重要方向
一类专注特定的问题或者领域,务实;另一类帮助构建完整的世界观和人生价值取向,务虚。务实的东西让人具备某一领域的专长或者协助解答实际的问题,而务虚的东西则带来认知的飞跃和内涵的丰富。
就像小时候我在种花养草的时候买讲如何养花种草的书,养鱼的时候读养鱼有关的书。对历史有困惑的时候去买很棒的史学家的经典研究,对职场想不明白就去读业内有名职业经理人的传记;对人生有问题,就读一些已经参透人生过半的哲人著作,对一个具体的事务有问题哪怕是小到一个office使用方法,也有至少几十种前人总结的经验书。甚至以前觉得无聊的“名著”或者已经很少读的小说类书籍,随着对人情世故理解的增强,都可以在里面看到不同人的人生选择和境遇。
如果有这样低成本的东西可以把某些未知的选择可能性展现出来,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要拒绝呢?
因为还是会觉得没有用。
古人说的好,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点我是很理解的。
因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思万千理。
三缺一,都浪费了读书的时间了。
经历和思考是也许比读书还要重要的事。
人是很难想象出自己没有到达过的世界的样子的。所以在视野狭窄的时候,可能首先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欠缺的是什么,也无法理解一本好书的内涵。
就像对美的理解一样,在没有见过真正美好的东西的时候,我们无法想象出美能带来的震撼,也无法感知到丑。所以要“行万里路”,即是多做,去体验未知的世界和理解不同的人。走的多,阅历丰富了,能读出来书本上死板的句子背后的意味,更能有判断作者水准的能力。真正看到书的价值之后,才能有得到“功利”的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不再是稀缺品,思考才是。
思考很重要,是因为不经过思考的阅读,可能是负效应。遍地都是振振有词想要输出的人,如果一直被动的接受信息或者被作者洗脑,不如不读。人人都开公号写文章想要占领你的时间,在无畏的点开那些你从未想到的标题,扶扶信息过量来不及思考的大脑,揉揉因为一轮接一轮跟风网络热点而扭曲的颈椎的时候,想想,还不如不读。
以至于在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你也该想想,这个人,写的到底对吗?
即使对了,你会做吗?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