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清明假期,和好友一块儿去了敦煌。本以为会是很稀松平常的旅行,去个陌生的远方小城,在自己的旅行地图上多留下一个足迹。然而,旅行结束后,我带回来的远不止这些。
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信仰”和“提问”。
今天先来说说“信仰”。
出发前,我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会二刷莫高窟。为了更好的理解千百年前的艺术,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在网上搜罗纪录片,恶补了央视的《新丝绸之路》、荣新江写的《敦煌学十八讲》等等。即便如此,第一次踏入洞窟时,亲眼看到千百年前的壁画和塑像,听讲解员娓娓道来,有种穿越的感觉,很奇特,很震撼,恨不得清空大脑,记下讲解员说的每一个字。因为行程安排的太紧,不得不错过了莫高窟的特窟。然而,第二天,当我们从安西榆林窟的3号特窟依依不舍的挪步出来,同伴说,要不我们最后一天再刷一次莫高窟吧,真心不想错过莫高窟的特窟。嗯!正有此意!二刷,便是这么来的,而且,此行刷出的“不期而遇”,使我非常感恩这次一拍即合的默契。
行程最后一天,当我们第二次从大巴下来,径直走向问讯处,得知登记特窟参观的时间点:12:15和14:30,于是放心的往普窟走去。同样也是一群人跟随讲解员,走走停停,来到二楼,走着走着,一抬眼,257号窟的门居然开着!!!(当然里面有其他参观队伍啦~)早闻这个窟是莫高窟里唯一一个拥有九色鹿壁画的窟,但讲解员的安排随机性太高,而且我们的行程又紧到无法蹲点等候,所以并没有报很大希望,没想到......我和同伴不约而同的瞬间跃起,对视一眼,激动地往里钻,当时大脑里蹦出四个字:不期而遇。
12:15的时候,我们顺利的登记了特窟的参观,开启心心念念的特窟之行。
当讲解员老师带着我们走向特窟的时候,很认真的问,你们想去特窟看什么?
在2015年上海敦煌大展上,我看到了缩小版的卧佛,即涅槃的释迦摩尼。不知为何,他的表情一直留在我心里,听说真迹的表情更为安详,也许便是那时在心里播下的种子。于是这次,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158号特窟。
当真真正正的一千多年前的涅槃佛塑像在眼前出现时,我一下子被震住了。那会儿或许有点心理作用,或者说历史的厚重感击中了我。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股不期而遇的、柔中带刚的力量,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仿佛是某种力量笼罩了我的心,那一刻心里是平静的。
涅槃,是释迦摩尼专用的,表达的是释迦摩尼的离世。生老病死,佛家所说的人生四苦之一,是每个人都畏惧的,但释迦摩尼的表情安详、平静,丝毫看不出痛苦,仿佛睡着了一般。不单单如此,在讲解员老师的指引下,从卧佛的头部角度看,可以看到释迦摩尼的嘴角略微上扬,挂着淡淡的微笑,仿佛沉浸在美梦中,这是我最喜欢的欣赏角度,心里一下子静了下来,时间也仿佛静止了。然后,我们慢慢挪步到大佛脚部位置,从这个位置看向大佛,会发现仍然能看到卧佛的脸部,但嘴角略微下沉,微笑不再。人生一世的大悲大喜的写照,谁都无法逃避,但安详的神态在我心里愈发清晰了。
早先听樊登老师解读《最好的告别》,其中提到中国缺少死亡教育,听他解读到关于生离死别的部分时,我心里顿时感染到了些许悲哀,更多的是抵触之感,至今再不想听第二遍。然而,这是每个人都得面对的告别,我们都是抗拒的,因为恐惧。佛祖释迦摩尼涅槃时,身边有悲痛万分的弟子们和百姓,有描绘捶胸顿足的各国王子的举哀图,也有神情平静的菩萨。佛祖也许意在告诉身边众人这个过程并没想象中那么痛苦和可怕。一旦放下了对死亡的恐惧,对于其他痛苦,也就可以慢慢地释怀了吧。如此修行,便可感受到内心真正的平静。
那股,柔中带刚的力量,也许是这油然而生的平静吧。
我很好奇为什么古时候的能工巧匠能做出如此震撼人心的作品,然而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现代,却做不到,即便是复制品也会显得呆板。讲解员老师说,从工艺上来看,整体的制作顺序不一致会对最终的效果带来很大影响,另外,便是古代工匠在制作过程中注入了满满的虔诚的“信仰”。敦煌,“佛国世界”,这是数字中心的球形电影屏幕上率先出现的四个大字。我想到纪录片中看到的,背着经书,孤身一人在沙漠中艰难跋涉的僧人。
丝绸之路,艰险异常,不时有强盗流寇出没,更有恶劣的自然环境。据说,当时行走丝绸之路的有三类人:第一类商人,为了利益;第二类官员,为了公务;第三类便是僧人,为了“信仰”。
不期而遇的二刷,带给我如此强烈的内心冲击。离开莫高窟的路上,看到带着一队又一队游客的讲解员,看到他们身着的统一的外衣,看到他们虔诚的神情,顿时觉得这个地方愈发人杰地灵了起来。
以后还会有三刷么?很难说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