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效读书学会“六经注我”

高效读书学会“六经注我”

作者: 叽哥的黑板报 | 来源:发表于2018-10-14 15:11 被阅读0次

    我们对书本总有一种莫名的敬畏,课本上鲁迅爱书的故事,至今还记得清楚。老师们也特别强调爱护课本。学生对书本的作者,都以仰视的角度去看他们。尤其是老师为了应付考试,都强调背诵全文,努力使我们了解作者的每一个意思。造成了一种非常严肃、认真的气氛,潜移默化的使我们把书当成权威,甚至当做真理。对于书本上所述,都以全盘接受的状态学习。

    其实就算是选入教材的作者本人,写完文章后,也背不出他自己创作的文章,留在他脑海的只有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想表达的意思或思想。文字的本质只是承载信息的载体,它就是一个外壳,真正的养分都在壳内。总有些人喜欢将外壳啃得一点不剩,不在乎有没有吸收到养分。这是习惯任务式学习留下来的毛病。老师布置了背诵全文的任务,学生完成后再也不会回头看一眼。这种背诵的方法也不是一无是处,对于那些美得让人心颤的外壳,你可以用小本子记下来,在我认识的人中,有收集金句习惯的人,文笔都不会太差。对文字美感的鉴赏能力也高于平均值。与前者不同的是,他们都是自驱的行为,出于对文字美感的追求。

    帮助你弄清作者想表达的意思的老师,就是好老师吗?这样的老师算得上是优秀的老师,但不是最好的老师。最好的老师是自己就是老师。那些真正做出大成就的学者,他们的导师接受记者采访时,基本上都表示自己没有教过他们什么。他们做的仅仅是盯住他们的学习进度没被落下,不让他们在人生的大方向上走错路。仅此而已,所有的学术成果都是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孵化出来的,不是被教出来的。

    就算有一个优秀的老师,帮助你理解达尔文的《进化论》,消化了达尔文在书中所表述的全部意思,那又怎么样?达尔文怎么想,跟你有什么关系呢?重要的不是达尔文这么想,是你怎么想。书是我的“奴隶”,是服务于我的,不是让我将其供起来的。我读书的目的不是去了解别人怎么想,是从别人的想法中寻找洞见,获得启发,使我的想法得以补充和完善。这便是“六经注我”。

    “六经注我”这个读书法则,是我从何帆老师那里学到的。他是一位职业读书选手。而“六经注我”的出处,来自于《陆九渊集·语录》中有这样一段话:“或问先生: 何不著书?对曰: 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六经注我”是什么意思?怎么才算达到了?

    “六经”就是儒家的六部经典: 《诗》、《书》、《礼》、《乐》、《易》、《春秋》(因《乐》散佚,故又称“五经”),而“注”则是中国古人做学问的一种特殊方式,即“注释”、“注解”或“评注”等等。因此,照字面来看,所谓“六经注我”就是以“六经”来为我的思想做注解,“六经”也要以我为中心。如今我们不用以儒家经典“注我”了,但是这种以“注我”中心的读书心法,是我们必须要学习的。

    何帆从“六经注我”中给读书境界给出四个等级。

    第一层:你读到一个观点,觉得写的极好,便默默记下,自己写文章时可选入引用,但要标注作者。但观点还是别人的。你得到的是对一个新观点的了解与认同。

    第二层:你读过很多作者关于一个观点的论述,他们论述的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各不相同,这时你将他们的观点全记下来,点评他们谁说的更有道理。这是第二重境界。你得到的是各个角度,各种情境下关于一个观点的看法。

    第三层:你读的书更多了,涉及各个领域,你可以侃侃而谈,从这个问题古今中外的变化,谈到未来的发展与走向,你变成了这个领域的专家。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便已经达到了“六经注我”的境界。

    第四层:这是读者的最高境界,将这些人的东西都读过,但觉得都不全对,你把他们的东西都搁置,自己另起炉灶,自树一帜。那你就是宗师了。

    这种读书方法,有种做研究的味道,其实读书就是要尽快从学习状态,切换到做研究的状态。学习不是学习已有的知识,而是为了探寻未知。为研究而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效读书学会“六经注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tra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