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以前的岁月,我一直在努力地成为别人。
自卑、敏感、多疑,甚至于不放过别人对我的每一点评价,这样我就可以改变成别人嘴中那个完美的人。
努力了二十年,依旧一塌糊涂,因为不管我怎么努力,别人总会批评我,不喜欢我的人。
直到八年前邂逅第一本心理学书籍,此后就踏上了与自己对抗、拯救自己的道路。还算幸运,阅读心理学及人际交往书籍,加上自己不断应用于生活,渐渐的琢磨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康庄大道。更找到了二十岁前后的自己差距如此之大的原因。
遇见《你不知道的自己》也是一种缘分,强化了自己在七八年前琢磨出的道理:曾经的我不开心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的成为别人,现在的我过得很自如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成为更好地自己。
《你不知道的自己》一书,从与自己相处、与熟人相处、两性心理三个方面,用详细而平实的方式讲述了这三个方面中涉及的心理学知识,旨在让我们了解自己并成为更好的自己。
作者曾奇峰,很多朋友应该都知道,作者在国内心理学领域比较有名,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拥有较丰富的心理学从业经验,被誉为国内精神分析的播种机。
(一)
与自己相处
与自己相处看似很简单,其实不然。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更擅长与别人相处,却并不擅长与自己相处,甚至会惧怕。
原因有三:
1、但凡要与自己相处,那么势必就是独处,会显得很寂寞;
2、与自己相处,可能会触碰到一些曾经自己并不曾见过的品质,或自私或软弱,与自己在别人面前展示的特性并不对等,这时候就会怀疑甚至厌弃自己,越来越惧怕触碰;
3、与自己相处就要窥探自己,分析自己。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人都是擅长分析别人,却唯独不能分析自己。因为要跳出身处的环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备显艰难。
作者告诉我们:我们心灵深处的噪音来自内心的冲突,一切的怀疑与徘徊不定均来自自己内心的干扰。那么如何降低这种噪音对自己的干扰并将内心冲突对自己的伤害降到最低才是重中之重。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降低心灵深处的噪音、改善内心冲突,就要深入自己的内心,了解这些噪音来自何方,更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每一次内心的冲突。
第一步:走近孤独,享受独处。
现今社会一直强调团队合作,殊不知一个团队是建立在每个人都是个独立的个体,只有在擅长做好自己,才可以更好的成为团队的一份子。在很多人将独处视作舔舐伤口的时刻,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挖掘出独处的有益的一面才至关重要。
独处的好处如下:
(1)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子女,在配偶面前我们是夫妻,在孩子面前我们是父母,在单位我们是下属、同事、上司,唯独只有我们独处的时候才是自己。
适当的独处有利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帮助我们形成独立的人格;
(2)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置身其中很难以一个旁观者的姿态冷静的分析局势。适当的独处可以让我们冷静下来,置身事外的思考问题。
身处无数的社会关系中,总是会有很多人指教我们。父母、朋友、上司,可是参考别人的意见,更要有我们自己的想法。身处其中势必容易受到干扰,无法冷静思考,不妨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独立的思考整个事件。
独处有助于我们在这个众说纷纭的社会,找到自己的智慧及力量。
(3)小孩子都是需要人陪伴的,反之,成熟的人是擅长独处的。
独处作为成熟的一个标志势必具备诸多有利于成年人的优点,那么从容的独处才是我们应该追逐的。
当然,独处也并非全是优点,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独处包括主动的独处与被动的独处,顾名思义被动的独处就是弊大于利。被动的独处会陷入自怜自艾的境地,总觉得自己好可怜,没有人搭理。
经常处于被动的孤独且自我无法改变的时候,就可以考虑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既然现在我们学会了从容的独处,那么跟随本书作者继续下一步:
第二步:如何与自己独处:
与自己相处也是一门技术活,有些人很擅长,有些人不擅长。
与自己独处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孤独有助于成长,但是过犹不及。在这个忙于交际的社会,偶尔给自己一些时间品尝孤独足矣。一旦过多,会影响我们的心情;
(2)每天我们都会有一些担心,时刻让自己处于担心的恐惧中。我们的这些担心只有极少数会真的发生,更多的是我们自己将自己推进恐惧的深渊。
一旦处于无尽的恐惧中,不妨静下心来,分析一下整个事件,预估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这时候随之而来的就是一些应对措施。在做好准备措施的时候,恐惧也就相应的减少了;
(3)身边很多朋友一致认为自己很丧,不知道如何改善。大多数人的丧是自己寻找来的结果。
毫无计划,一切取决于别人的进度。忙忙碌碌却显得杂乱无比,蓬头垢面就可以随意示人。
上班时的杂乱无章也在生活中显露无疑,下班后回到乱到无法落脚的家,窝在沙发里煲剧、打游戏来渡过整晚的时间。
无限制的循环,最后留给自己的就是这个脏乱差的环境及自己。
不妨给自己列一个计划,工作、生活,严格按照计划执行并相机调整。每天配以干净整洁的房间、干净利落的自己、有条不紊的工作、规律的运动,将自己的生活往着积极向上引导,久而久之就会遇见全新的自己,让丧成为过去;
(4)每一个现在都与过去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的缺点及优点都与曾经的周遭有着无可分割的联系。
有些人惧怕在外人面前表达自己,可能是因为曾经在外人面前说话被父母呵斥过;
有些人现在被称作“巨婴”,可能是因为父母对其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其丧失了一定的独立能力;
有些人惧怕孤独,可能是因为儿时曾经一个人被扔在家里,无止尽的恐惧遗留至今;
我自己就是如此,曾经父母之间感情不太好,长时间的争吵,导致我现在对于婚姻有着深深的恐惧。
但是就像奇峰老师在书中所言:只有找到恐惧的根源,我们才能找到应对恐惧的方法。
曾经因为各种缘由,我一度非常自卑,很是喜欢巴结讨好别人,但是也非常不招人待见。后来自己学习心理学深挖原因,并按照书中指示进行练习,成为了现在这个自信、乐观的自己。但是对于婚姻的恐惧一度无法改善,我已找到根源,也尝试了很多方式去改善,但是收效甚微,我想需要时间。
了解自己,只为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
与熟人相处
家人、恋人、朋友、同事,这些都是属于熟人的范畴。
开篇刘川鄂老师写给本书的序言中就有对于熟人关系的维持给出了一些武功秘籍,但凡将此武功秘籍可以练的炉火纯青的人,必将是人际关系非常炼达的人。
这本武功秘籍里就有一项——距离,安全距离。与父母、恋人、同事的安全距离都不一样,不同的场合也有不同的安全距离。
如何把握其中的“度”,是一件非常微妙的事情。让我们跟随奇峰老师来感受一下是如何微妙的:
(1)与恋人之间,一定是最亲密的。从身体的接触到内心的倾吐都被很多恋人列为相爱程度的标尺。当然身体上的接触当然是容易把控,但是其他方面的距离不然。
连一个人的生活都过不好,如何过好两个人的生活。这句话也是非常在理的。一份健康的感情,势必建立在独立的两个人的基础之上。过好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兴趣爱好是非常必要的。
恋人、夫妻是最亲密的关系,很多人就会认为毫无保留才是王道。殊不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那么就需要属于自己的空间及自由,恋人及夫妻亦是。
伴侣之间相处,属于对方的隐私一定不能碰。就像有人对于手机会比较在意,即使没有任何见不得人的秘密,依旧不喜欢对方随意乱翻手机。这时候这个底线还是不要碰的好。
当然男性与女性思考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当特别疲惫或者心情不好的时候,男性大概率的想要一些自己独处的时间,这时候女性不妨大度的给他一些独处的时间及空间,而不要想当然的认为对方这样就是把自己当外人。女性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需要一个人倾诉或者依靠,伴侣就是最好的人,这时候请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怀抱及呵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安慰她、呵护她;
(2)在成立自己的小家之前,我们都是在父母这个大家的呵护下长大的。或为父母,或为子女。不是在影响着下一代,就是在被上一代影响着,但总归会影响下一代。
这段时间原生家庭的话题比较火热,虽然一个成年人的成功与否不能完全与原生家庭挂钩,但是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品质完全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只有在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才会在对待自己的下一代时有所慎重。
如果说与恋人需要保持安全距离,而与子女不用,将是大错特错。成为恋人或者结为夫妻前,我们已经是成年人,另一半对我们的影响是有限的,但是父母对于下一代的影响将是全部。
如同书中所讲,因为父母感情太好,女儿一度被培养成了局外人,在所有的关系里都觉得自己是可有可无的人;
因为父母对于学习成绩的高压力、严要求,孩子无法静下心来好好学习,连普通的压力都疲于应对;
因为初中跟男同学说话,被父母唾骂之后,始终无法正常与异性交往的女孩儿。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虽然成长过程中如何采取措施取决于自己对于遭遇的解读,但是父母如何应对彻底影响孩子的心态。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作为传统的国家,一度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奉为圭臬,殊不知儿女也是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意愿。生而为人,他们的使命并不是帮助父母完成未竟的梦想。
养儿方知父母恩,生养孩子有很多个原因,但是让他们延续自己未竟的梦想绝不能成为其中的一个。
(3)配偶、亲人、朋友都是我们的熟人,也可以理解为我们的后院。后院安稳,我们才能大步向前。
现今社会有心理疾病的人并不在少数,最近从华山一跃而下的抑郁症患者,连续发生的抱着婴儿从高楼跳下的产妇等等。从这多次发生的事件可以得知:抑郁症已经比较普遍了,特别是产后抑郁更是危害无穷。
这时候后院团队就要发挥作用了,虽说抑郁症一定要就医,但是心理咨询师毕竟是外人,无法像熟人一样给予患者及时的温暖与爱。反倒是这些熟人,在生活中的一些微小的细节就能让对方感受到爱与力量,给予对方一些与抑郁症对抗的支柱。每当他想要放弃生命、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只要想起任何一点想要活下去的理由都是一种成功。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无数个想要放弃的理由都不如一个想要活下去的理由。
了解自己,只为帮助身边的人,成为更好的自己。
(三)
两性心理
性在传统的中国一直都是密不可言的,只可房中私语,不可公然讨论。虽然近几年因高等教育的普及,对于必须的性知识也慢慢有所提及,但是尚达不到基础线。
随着网络上对于性侵说不的声音越来越多,对于幼童性侵最可能的人就是亲人及老师,熟人作案是最大的概率。极度类似的竟然是这些受害者受到伤害时都选择闭口不言,因为对方用哄骗或者恐吓的方式让受害者住口。当然也有一两个选择发声的受害者,然舆论却让这些受害者遭受了二次伤害,而不是选择呵护、爱护她们。
原因何在?
是我们的传统观念就是错的,教导给孩子的知识就是错的,或者说我们根本就没有教导。
记得16岁第一次有男朋友的时候,母亲告诉我不能让男性摸我,更不能留有终生遗憾。可是没有告诉我什么是终生遗憾。试想母亲在我找男朋友之后告诉我这点,就是因为她觉得我会跟男朋友有肌肤之亲。
那以前的时间呢?看到对于性侵说不的运动中,很多小女孩都是几岁的时候受到侵害。母亲跟这些受害者的母亲一样,或者说跟万千中国传统妇女一样,坚信身边人是可信的,身边人都不会欺负自己的女儿,特别是性这个方面。
《你不知道的自己》这本书中,奇峰老师讲到:父母对孩子的性虐待,包括未教授基本的性知识、完全杜绝与异性的接触,都将导致孩子在性知识上的缺乏与无知,势必会影响以后正常的人际交往、对于性的恐惧甚至于在遭受到伤害时的自责。
应该尽早普及的性知识包括以下方面:
1、性冲动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都会出现的情况。如果出现了就要正常对待,不可一味的压抑,若一味的压抑,弊大于利;
2、尽早给孩子普及基本的性知识是父母的责任,无从避免;
3、与异性交往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果在青春期过于禁止青少年与异性交往,势必会影响其在以后的人生路上正常的人际交往;
4、父母将孩子完全保护在自己的臂膀之下,给对方营造一个完全没有“性”色彩的环境,而在对方大学毕业之后要对方立刻结婚,是一件强人所难的事情,也是错误的行为。
现在我们已经普及了基础的两性知识,让我们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进成年人的世界。
成年人的世界对于性也是有很大的误区,最典型的就是“男人是下半身思考的动物”,多数女性认为男人只需要肉体上的释放,从来不需要精神上的交流。殊不知的男人也需要非肉体的,纯精神上的交流。相反,女性不止需要呵护与依靠,更需要一定的性释放。
“性”是男女关系的润滑剂也是催化剂,正确的了解并恰当的对待,才能维持长久的亲密关系。
了解一定的两性知识,只为成为更好的你我,拥有一段美好的两性关系。
(四)
把自己当自己
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这句话在我刚踏入社会的时候表哥跟我讲过,这些年也给很多个人讲过,然而仅限于浅表的知识,却从未思考过深层次的含义。直到遇见《你不知道的自己》,才明白这句话中包含的深意需要我们一生需找寻、体会、揣摩。
把自己当成别人,那么在低谷或者巅峰到来之时,都可以平常心对待;
把别人当自己,那么可以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用己身感受对方的喜怒哀乐,犹如亲身体会般真切;
把别人当别人,那么可以尊重每个人的人生,不过分干预,任何情况下都不切触碰不能触碰的领域;
把自己当自己就是我们一生的时间去经历、去揣摩。
就像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把自己当自己,了解自己,才可以更好的处理与自己的关系,更好的面对内心冲突,更好的处理与别人的关系、甚至与爱人、孩子的关系,将亲密关系不仅仅视为自己最近的人,更是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或许你对自己不是很了解,你不是很明白如何去了解自己。
你不明白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解。
你不知道如何在亲密关系里保持安全距离。
不妨走进《你不知道的自己》,跟随作者曾奇峰从不了解自己慢慢走向了解自己、善待自己,最后成为更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