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就是儿童小学阶段。这个阶段,儿童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
在这个阶段的儿童,最主要关注的并不是外貌,也不是家庭条件等我们认为比较世俗的东西。更不是引起异性注意这样下一个阶段常见的内容。他们最关心的恰恰就是学习。
他们首次接触到这么多神奇的内容,并且非常喜欢提问。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会因为自己学到了一些从来不知道的内容而高兴。
班里面受欢迎的同学往往是那些成绩好的。交际能力强的小朋友固然也有很多朋友,但如果被问及最想跟谁做朋友,回答大体一致:成绩最好的XXX同学。
这段时间的小朋友,非常在意自己的成绩。而学习成绩也没有被他们分解为天赋or努力的因素。他们只能知晓会或者不会。
童年期也是儿童对自己开始有自我评价的阶段。他们开始会有各式各样的愿望,这些愿望都源自于自己的评价。我的小孩子一年级的时候觉得自己可以当数学老师,因为他觉得他在学校里面数学学得不错。到二年级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可以当建筑设计师,因为他觉得自己画画好看,也懂得一些力学的知识,更对发明创造非常感兴趣。
一些家长表扬孩子的时候总喜欢说,我孩子真聪明。这个评价无疑是正向的。孩子会认同大人的评价,并且要将自己的聪明贯彻下去。
但我们大人很清楚,聪不聪明,是天赋的,是相比之下的。小学阶段很多优等生,为什么优异的成绩进入了很好的中学,从此就排不到前面去了呢。
因为大家都是小学的优等生,大家都是一样的成绩过来的。
而进入中学的孩子,一部分确实智商优于其他人,他们继续保持聪明的头衔。剩下的孩子可能开始进入一种自责和混乱的情绪。“为什么到中学我就不聪明了呢?是我一直都不聪明,还是我变得不聪明了呢?”
成绩好,有成就从来都不是只有聪明就能解决问题的,努力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所以当夸奖孩子的时候,多点夸孩子努力,勤奋。告诉他们是因为努力和勤奋,才让他们获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不是单单去肯定聪明这个点。
如果从小告诉孩子你很努力,值得赞扬。那么进入中学甚至大学的孩子,自小养成了知道需要努力才能优异的习惯,更是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勤奋刻苦的人,更可能去贯彻执行这一个长处。
当然了,过分强调努力的作用,是否会让上了中学甚至大学的孩子进入努力也没有用的困惑,这个是另外的一个引导和疏导工作。
今天的理论已经点题了:【评价可控性因素,而不去评价不可控的部分】
可控因素就是勤奋努力,后天的条件等,这部分的评价会跟随孩子的一生。夸他是个善良友好的孩子,比夸他漂亮帅气更重要。不可控的部分,一方面儿童对此无需再做改变,另一方面,当这个不可控因素被比下去之后,儿童容易进入混乱和不知所措的情景。长大后的孩子也容易觉得反正天赋都是没办法努力获得的,不如就这样一了百了,而不再去努力为自己争取任何事物。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