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入冬,我都会买几株水仙球根,有序安放入古朴的器皿,置几颗圆润的鹅卵石,倒入清水,静等花开,像是维持长久以来形成的一种冬之仪式。
大概在我看来,水仙,它玉白黄芯的花色,翠绿细长的茎叶,清绝益远的香气与冬天最为相称。
水仙,石蒜科草本植物,喜温喜湿,她有很多美妙的名字:凌波仙子、金盏银台、落神香妃等。其中“凌波仙子”的雅号,源于曹植《洛神赋》中有关洛水女神的传说。
中国水仙栽培历史,大约是在唐代从意大利引进,经历上千年的精心选育,它已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
关于水仙花的记载众多,水仙花早在宋代就已受人注意和喜爱,宋代时,有一闽籍的京官告老回乡,当他乘船南返,将要回到家乡漳州时,见河畔长有一种水本植物,并开着芳香的小白花,便叫人采集一些,带回培植。于是对水仙花的培育得以在南方蔓延开来。
《漳州府志》也记载:明初郑和出使南洋时,漳州水仙花已被当作名花而远运外洋了。
托物言志是古代诗歌的常见手法,古人通过对水仙的吟咏而抒发情致也不例外。
明代诗人陈淳有诗云:“玉面婵娟小,檀心馥郁多。盈盈仙骨在,端欲去凌波。”小诗从外形到本质描写了水仙的特点,色泽玉白,花朵娇小,芬芳馥郁,品格高洁。
宋代姜特立也有诗:”清香自信高群品,故与江梅相并时。”赞美水仙高出群品的清香。
然而,对水仙的认知,中西方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西方对水仙的认知来源于希腊神话,Narcissus怜爱自己倒映在湖水中的容颜,最终抑郁而死,在他死去的湖畔,水仙花长了出来,他因自恋而幻化成水仙,因此水仙最早在希腊文化里是自恋、孤傲、抑郁的象征。
而在中国古典文化《洛神赋》中,水仙的本意是水中的神仙,到了宋代,水仙则隐喻女子,女神。另外,因水仙的花期短暂,也被隐喻成女子的青春韶华。
但不管文化差异如何,人们对水仙的喜爱是一致的的,水仙成为冬日里,家家户户青睐的花儿。
陶瓷小盆里的球根,奢求并不多,只需汲取清水的滋养,阳光的温暖。在你不知不觉间,左侧,右侧,中间纷纷竖起青翠的花箭,花骨朵在花箭的簇拥下悄悄冒出头来,似喜似羞,白净小巧的脸庞渐渐舒展,香气清远。
“如逢花开,如瞻岁新”,花开一回,时过一年,轮回与新生的更迭,期待下一年,仍有亭亭静雅的水仙,花开如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