埙是汉族特有的闭口吹奏乐器,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70067/1a01a01a24eb53be.jpg)
埙的起源最初可能是先民们模仿鸟兽叫声而制作,用以诱捕猎物。
在遥远的七千年前的原始社会里,人类正在与天地做着斗争,人类生存很大一部分程度还在依靠狩猎。
而这时的人们常常用绳子系上一个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击打鸟兽。
有的球体中间是空的,抡起来一兜风能发出声音。
不知道谁第一个吹响了这遥远时代的声音,从此以后,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闭口吹奏乐器出现了。
后来随着社会进步而演化为了单纯的乐器,并逐渐增加音孔,发展成可以吹奏曲调的旋律乐器。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70067/0531fbd0a91b0af1.jpg)
壎,乐器也。以土为之,六孔。——《说文》。字亦作埙。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70067/7ca30d9bb72ea240.jpg)
东漢的大先生许慎花了四十年成书的《说文解字》里也给出了埙的介绍。
当然,不单单《说文解字》当中有埙的记载,我国先秦时代很多典籍里都有埙的记载。
甚至到了后来——埙箎
埙为土制乐器,篪为竹制乐器。
埙篪合奏声音和谐。后用以表示兄弟和睦,也代指兄弟。
![](https://img.haomeiwen.com/i13470067/825c7b0850f2e110.jpg)
埙的声音,是悲凉至极的,给人以无穷的想像的。
有人说,埙的声音是模仿猿啼之声,悲切的很。
有人觉得,埙的声音会让人想到荒野落日,古树老城。
分不清是埙在哭还是人在哭。
像那与世独立的隐士,于冬夜寒风飘雪的空旷江湾,借着心境领悟,用随带的埙吹一番以慰问了自己的魂灵。
从半坡到汉唐,埙经历了由单音孔到多音孔的演变过程。
逐渐形成能表达高雅、清丽、悲壮、深沉、凄凉之意的成熟乐器,被封建帝王们封为"雅乐"盛行于宫廷。
《诗经·小雅》中就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chi)"这样的关于描写埙在古代宫廷盛典中的演奏情景。
从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埙从明代起就失传于民间,所以对二十多年前的现代人来说,相当多的人对埙是陌生的。
1984年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位名叫杜次文的北京青年男子用古埙演奏的古曲《楚歌》令所有在座的人为之惊叹。
从此"中国魔笛"便成为埙的别称。
从此开始引起民乐学术专家和民间艺人们的关注。
从远古走来的埙,历经七千年风雨凄迷,看遍人间喜乐悲欢,又再次吹奏那直击心灵的孤傲与凄清之音。
(现在的音乐APP,一般是虾米里面有这些经典高雅的音乐,推荐大家几首不错的埙奏或者独奏的乐曲吧:
寒江残雪
先秦·汉魏六朝·古乐遗响·哀郢
楚歌
湖乡春晚
苏武牧羊
流水行云
月下海棠
春江花月夜
阳关三叠
南乡小调
长亭怨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