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上《孤独之旅》,这一次的备课让我有了不同的想法和思路,庆幸自己没有偷懒,拿之前的流程去上课。
再上这课前,我先熟悉文本,在读中想象着这个叫杜小康的小男孩被迫放弃学业跟着父亲去芦荡放鸭是带着怎样的心情。读了一遍还是没有思路,那就接着再读,这一次读,我注意到课文旁批,旁批上写道:最多的就是体会杜小康的心情,心情简而言之就是心理感受。这一回的读我拿起笔边读边勾画出文中描写杜小康心理的句子,(心理描写)不单是画关于小康心理描写的句子,还有动作描写,环境描写,我发现文中心理描写的句子占的比重大。回头再看题目,孤独之旅中孤独二字不就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受吗?这下有了思路,这节课我就从题目入手,先解题目,然后让同学们找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句子梳理心理变化的过程,其实这一步就是让同学们通过梳理,理清文章情节。理清情节,还是有点不太清楚,梳理完文本,同学们就明白杜小康的成长之路吗?不行。还得再读,这次读,我找到了文中描写2次哭的句子,第一个句子是“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第二个是在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我发现同样是想家、想母亲,表现却不同,或者这就是成长。是什么促成他的成长,是那场暴风雨。暴风雨属于环境描写,同样把它画出来,不止这一处还有芦荡这些都是,统统画出来。导入,成长,解决了这些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故事的结尾会写到“杜雍和从儿子手中接过还有点儿温热的蛋,嘴里不住地说下蛋了,下蛋了……”孤独之旅主人公是杜小康,结尾为何会以鸭子下蛋落幕?再读一遍,我发现文中对鸭子的描写也不少,在鸭子的描写中也写到它们处于夜晚时的害怕。身为动物都害怕,更何况是一个孩子呢。小说中有写人,环境,鸭子,船上的炊烟,内容虽多,细品下来它们并不是游离于主题,而是与之相联系,从各个方面起着作用。弄清楚这几个问题,前后读了5遍。
第二天上课,并不是立刻进入文本,而是跟他们聊天,问大家有没有感到孤独的时候,一个同学说和父母之间意见相左,没人支持时会觉得孤独,另一个同学说,父母下沉,家里就剩他一人,一个人吃饭,写作业,看电视的时候会感到孤独,孤独这个话题似乎触动了他们,更有甚者说,写作业的时觉得孤独,父母亲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没人陪伴,对他来说孤军奋战是孤独,其实当他说完写作业让他孤独时,班里是一片哈哈声。从前我总是厉色相待,这一次我和颜悦色,缓缓地说道,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还有班里的同学陪你一起作战。班里的氛围很是融洽,我就势写下标题,说到,孤独是一个人的心理感受,每个人对孤独的定义不同,感受也是不一样的。杜小康的孤独又是怎样的?他又是因为什么让他觉得孤独呢?首先让同学们初读课文理清杜小康的孤独。弄明白第一个问题,接下来我让同桌2人再读课文,勾画出杜小康心理描写以及表现的句子并概括出心理补充表格信息。这一步我旨在让同学们理清心理的变化体会小康的变化,锻炼同学们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完成这一步,有个同学提出了疑问,杜小康找到鸭子为什么还要哭呢?这个问题很好,我顺势让大家思考,讨论,让大家说说原因。有的说,是因为杜小康找了一夜终于追回鸭子,辛苦没有白费,这是高兴的泪。有的说是因为自己是个孩子,同龄人都有家庇护,而他已经和父亲一起担养家的责任,这是委屈……对于这个问题,我没有一言堂,而是让大家共同讨论,看看分析得是否有道理。最后2个环节也很顺利,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讨论,针对个别句子还能有感情的读出来,体会杜小康的变化。
一堂课下来,孩子们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杜小康,也让我看到的与平时表现不一样的他们。
孩子们对成长有了新的认识,他们说一个人的成长就是要看他是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这是我不曾想到的答案,没想到身为孩子的他们在这节课学习中对成长的认识这么深刻。
所谓成长,就是跌跌撞撞之后的坚强。对我来说,成长是再读文本之后的思考。何其幸运这一场“孤独之旅”让我跟着孩子们一同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