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将知识兑换成了美元?

作者: 青三盗 | 来源:发表于2015-10-08 13:22 被阅读654次

    文|青山盗

    1.

    2012年2月,朝阳CBD某写字楼7层,某知名智库机构。

    行业研究终面,面试官是公司的VP,合伙人,研究总监。就个人第二面的一篇车载导航研究报告做了某些细节的追问,总体还算投机,最后获得了双倍于原东家薪水的Offer。

    有点欣喜,终于可以做高大上的管理咨询了,跟一群毕业于国内外顶尖名校的朋友们共事,内心的虚荣在那一刻达到了顶点。

    在回原单位的地铁上,成就感莫名地降到了谷底,可以一天完成一篇陌生领域的研究报告,也可以轻松面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方法论。但命题下的研究,终将陷入重复性的漩涡,也许未来很快就会触顶。

    “干嘛要把自己的知识、能力全部卖给一家公司,何不把知识共享出去,让更多的机构来付费”

    突然间闪现的想法,坚定地放弃了Offer。

    2014年4月,终于成为GLG(Gerson Lehrman Group)的专家团成员(一个由专家、学者、科学家、公司高管、意见领袖和其他专业人士组成的全球专家网络)。GLG是全球最大的专业学习、咨询服务平台,已为40余个国家1400家企业提供服务,客户中包括350多家对冲基金、300多家私募和风投、全球Top 50公募基金中的29家、全球Top 10投资银行中的8家,专家团成员基本上来自于世界财富500强的高管及专业人士。

    2015年5月,首次以GLG专家的身份完成美国某私募基金的咨询服务,第一次实现知识转换成经济价值的突破,更重要的是兑换成了美元(图1),算是对3年前想法落地的回应。把自己的知识、能力、经验放在市场上去衡量价值,150美元/小时算是个人知识共享之旅的开端。

    2015年5月,首次以国内某机构专家身份完成某咨询公司的咨询服务,价格是1000元/小时。这是首次被国内市场认可,它的意义比GLG更重要,意味着中国的机会在爆发。

    ‌‌‌‌‌‌‌‌

    ‌图1:GLG支付的咨询服务佣金

    ‌‌‌‌‌

    图2  国内某知名机构支付的佣金

    2.

    用狄更斯在《双城记》开篇的第一句话来形容这个时代再恰当不过了: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因为互联网,我才有将知识共享转换成经济价值的可能;更因为互联网,未来必将充满无限的想象。可以设想,也许你唱歌不错、或许写得了一手好字、或许萌物重度爱好者、或许文艺青年、或许钓鱼好手,……,这些所谓的优势通过互联网都有转换成价值的可能,但现实里我们有几个会去思考?更别谈去实践。大部分情况是,在单位按时上下班,听领导的话把活干好,没事刷微博微信,或者聊天打发时间;下班后追剧、刷微、爬梯等;这无关对错,更上升不到荒废人生的高度,只是一个可以让自己变得更优秀的时代,因为无视于睹地荒废,会不会是一种浪费?是不是有违时代?

    也可以设想,未来的我们一定不止于一种职业,一种身份。白天是公司职员,晚上就有可能是某机构的专家顾问,周末可能是某机构的讲师。在这样一个共享经济的时代,因为你的能力和知识的共享,拓宽了职业边界,创造财富积累的多重途径,搭建了个人价值实现的通道,那么马斯洛金字塔顶端的自我价值实现将离自己越来越近。对于“知识共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加入了这场知识共享的盛宴,他们不愿意将自己完全托付给某个公司,而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资源加入到更加开放自由的价值置换体系中。

    不辜负时代,最好的方式就是成就更优秀的自己,如英国文学家斯坦霍普所言:让知识产生力量。

    3.

    回到正题:“我如何将知识兑换成了美元”。

    先从我的家乡说起。100多年前,吾乡先贤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强国之策,成为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穷乡、僻壤、山伢子,他怎么做到的呢?一个至今仍然贫困的地方,走出了魏光焘、蔡锷、谭人凤、陈天华等故乡楷模,以及9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十余位知名大学校长,几十位享誉海内外的作家、画家,以及数以百计的政治家、军事家和企业家。是学习和放眼世界的眼光,成就了故乡先贤们,更是他们留给后辈们最宝贵的财富。

    因此,我最先分享的是:家乡的传统帮助我坚定向前,也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不论出身及出道早晚,保持学习和野心,你终究会成就更好的自己。

    接下来,分享一下几点个人的经验,希望给各位一些启发,更希望是抛砖引玉。

    第一,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培养持续学习的能力和好奇心。

    读书、讲座、分享会是获取学习的最好途径。自毕业以来每月维持近10本书的阅读量,有文学、设计、历史、建筑、政治、心理学和经管等。很多书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书让我时刻有种学习的状态,对未来不恐惧。研究生起,我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参加讲座和比赛,从人工智能到心理学,从空间科学到宏观经济,当然也承蒙母校丰富的学习资源为自己提供了机会。毕业后,由于单位紧邻北大,有近三年时间,下班后就往北大教室跑。至今回头再看,参加这些讲座改变自己了吗?似乎没有看到任何的改变,但我始终坚信小溪终将汇成河流,正如Steve Jobs 2005年在斯坦福大学毕业典礼上的分享:it was impossible to connect the dots looking forward when I was in college. But it was very, very clear looking backwards ten years later.当然,我也是一个参加社会上各类分享会的常客,从36氪、3W咖啡到国家会议中心,只要有感兴趣的,都会去跑跑,这对于拓展眼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只不过现在的分享会越来越差,就很少再跑了。

    第二,坚持做几件挑战自我的事情,突破潜能。

    每个人都有意想不到的潜力,很多时候只是我们先入为主地选择漠视和隐藏,待在舒适区不愿迈出半步。记得在大学,为了在数学和文学上证明自己,自学数学和拼命写作,连续两年获得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并发表了某些文学刊物的作品;在研究生,从PPT小白到获得全国PPT设计大赛一等奖;到了工作,为了给那些”你连普通话都说不好,更别说上台演讲“的人最好回应,最后可以做到一场40分钟300人的演讲,每隔4分钟就一次全场自发的掌声。

    上述有炫耀的成分,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经历告诉我们,你同样可以做到,也许能做得更优秀,只是你欠一个行动和坚持。记得,为了做好一场讲座,至少要提前两个月就开始准备,整个框架的设计和故事编排就需要花去近一个月的时间,演讲前至少要进行50次以上的演练,有的可能上百次,最后能做到分秒不差时才上场,那也是个人对”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最真切的理解。对于现在,每天都在知乎分享有关”演讲“的回答,3年坚持做这样一件事情,只想把”演讲“做得更好些,理解更深刻些。

    ‌‌‌‌‌‌‌

    图3   知乎问答

    第三,抓住先机,顺势而为

    互联网共享经济、一带一路、人工智能、农业产业化等,都是机会和未来,我们在哪里?如何做到?

    体验经济、消费场景化、族群社交、跨界连接等,每天都在发生,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没有你的参与?

    上班,升迁、涨薪、财富增长等,难道就只能是一条路?或者说传统的组织结构即将面临重构?

    这个时代,不允许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思考当下,放眼未来,抓住能抓住的,搭上能搭上的顺风车。

    好了,写了一篇似乎是励志加炫耀的文章,管他呢,分享本身就是一种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90c696e7d9ec:看着很震撼,大学毕业两年,从事建筑行业,内心里只有一句话,跳出来吧,这个行业不适合你,辞职报告交上去之后,感觉自己好空,不知道接下来怎么走了!
        90c696e7d9ec:@青山盗 嗯!
        青三盗:@90c696e7d9ec 没关系,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肯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 cxz426:说的好!互联网时代,将自己的知识利用起来,创富
      • MUCHA7:是将?还是讲?
        青三盗:@MUCHA7 抱歉,是“将”。

      本文标题:我如何将知识兑换成了美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dnc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