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问对【第一天】

问对【第一天】

作者: 96大阳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22:37 被阅读0次

    又情不自禁地想借用苗苗老师的那句话:只要上路,就有惊喜。

    问对【第一天】

    对于一个长期呆在封闭环境,很少接受新鲜刺激,每天三点一线的我而言,走出去真的就是一场“艳遇”。

    出门,意味着我要离开舒适区,与不同的人相遇,甚至要相互合作,去完成一项挑战。同时,也意味着我的思维结构将会打破,固有的优越感会被摧毁,将自己放在大世界中,感受自我的渺小与无知。

    不过,我宁愿做一个自知无知的人,也不敢做一个自以为是的人。

    所以,一有机会,我就出发了。

    问对【第一天】

    这次出发的目的地是大理,一个向往已久的地方。去相遇的对象,也是我憧憬很久的“问对”。这个组织的培训出了名的犀利,早就听说他的学员十分独特,是那种敢于直面挑战和质疑讲师的听众。对于那种针锋相对,高水平的口舌之战,我很是期待,哈哈。

    问对【第一天】

    培训的地方倒是很值得说一说——大理大学。一个坐落在苍山上,洱海边的大学,风景美的不像学校,倒像个五A景区。最令人难忘的是它上学的阶梯。从威武的大门开始,一眼望去,就是看不到尽头的石阶。走完一段,你以为要到平地了。结果,还有一段。咬紧牙关接着向上爬去,这下,你以为终于要到了。然而,前方还是你数不清看不尽的阶梯。我们第一次爬,不禁感叹,这大学的师生身体素质肯定一流,天天这么训练,上个学像是爬个天门山似的,凡人都得修成仙。要是偶尔迟到一下,真的是不要命了。

    问对【第一天】

    培训第一天就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儿——史无前例的两百人集体迷路事故。幸亏风景美,所以多走点路,心理也不逆反。只是不得不说,这次“问对”的后勤做的真是不到位了。不过,通过这事,得到一个有趣的总结:没有方向的路,都是多余的。跟着人群走很舒服,却容易忘了初心,丢失来时的目标。

    哈哈,任何时候,生活都在给我们上课。无所谓了,通往美好事物的路上总是蜿蜒曲折的。

    问对【第一天】

    前面都是风景,重点当然是讲座了。第一场,赵楚先生的“21世纪会走向哪里?”。可以说,因为兴趣的关系,我是一个历史+科技+政治盲。赵老师用幽默的语言从特朗普说到泽伦斯基,从英国脱欧讲到五星联盟,还有各种国际关系,国际危机。这些政治内容都是我从来不关注的,也一直觉得好像与自己无关的。

    问对【第一天】

    但是赵老师把这几个现象进行总结后,我恍然大悟了。

    他说:发现没有,近年来被民众选举出来的国家领导人,从美国的特朗普到乌克兰的泽伦斯基,都是政治素人。还有像英国脱欧党和意大利的五星联盟这样的非传统政党,越来越多。这种形形色色奇怪领导者现象,全球政治面貌惊人变化,说明什么?

    话到这里,我总算明白赵老师讲这些貌似与教育无关的人和事的最终目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从政治局面了解到,21世纪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能应对这场风潮呢?

    是啊,培养什么人?我真的需要仔细地思考这个问题。

    是热爱学习的人?还是学会解决问题的人?

    是踏实听话的人?还是灵活机智的人?

    又或者都需要?

    我没有确定的答案,也没有谁能给出一个具体而准确的答案。赵老师也只能说出我们迷雾中的方向:21世纪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人们最终会回归基本的人生价值——向往自由,追求幸福,寻求安全。

    最后赵老师留下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古老的问题以新的形式出现,而我们也能从古老的智慧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式。

    这是什么意思?

    是不是意味着教育要回到最本质的样子?

    最本质的样子是什么?

    这真是一场思考的盛宴。

    我意识到了危机。

    问对【第一天】

    第二场杨鹏老师的讲座和赵楚老师的有点不谋而合,虽然主题是“《道德经》中的教育哲学”,但归根结底还是在谈“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什么?”。

    通过两个大咖的讲座,我发现一个共同点:大神的讲座从来不直接切入主题,都是会从整个国际社会现象说起。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远远超过我们,他们意识到的问题远比我们深刻。

    杨老师从“教育挑战”的话题开始,谈到机器人对美国中产阶级的威胁,可能会引发的“失业浪潮”,以及如何与机器人共生。然后说到国学,犹太教和基督教,谈到中国社区缺少文化的现象。接着介绍麻省理工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和模式——learn by doing和MIT innovation initiative,这都是在说明一流大学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创造的能力。然后又提到哈佛大学的学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两点:对体育的热爱+人人做公益。

    杨老师之所以提到貌似没有逻辑的这些现象,都是想说明: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总结:创造+竞争/合作+公益

    让我陷入沉思的是:我知道,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可是我有做过什么吗?

    很少,真的不够。


    至于杨老师讲的《道德经》中的教育哲学,并没有很深刻地击中我。当然,《道德经》的哲学价值无可置否。但是他关于创造,合作,竞争,公益等思想,那都是后人自己解读来的。这种模棱两可,缺乏实证的意识形态上的内容,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你如何看待,你如何联系,每个人的观点都不一样。正如,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到现在都觉得,杨老师把《道德经》和教育哲学结合起来,是他自己的解读,并不一定完全是老子真正想表达的内容。


    当然,我可能是思想浅薄,无法理解大咖的深度吧。


    不知不觉,竟然啰嗦了这么多。


    总而言之:走出舒适圈,我时常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时常会发现外面的世界有很多人,在想我不曾想过的问题,在做我不知道的改变。我呀,真的要加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问对【第一天】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fd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