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质量管理
20世纪40年代,管理学教授威廉·爱德华·戴明试图令美国企业家们明白提高产品质量的必要性,而后者却选择以削减研发费用、关注短期利润的方式来透支未来。这是一种“两种选择”思维:你可以追求高品质,也可以追求低成本,但二者不可兼得。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在美国,由于追求短期利润产生了产品质量持续下降的压力,并导致了恶性循环。由此产生了这样的心态:我们怎样才能侥幸成功呢?在客户不提出异议的情况下,怎么把产品质量降得更低一些?
在美国受到抵制的戴明去了日本。戴明教导日本企业家,制造过程中的任何缺陷都会导致客户流失,因此不断降低缺陷率才应该是生产目标。日本企业家将戴明的思想与工人控制制造过程的“看板哲学”结合起来。看板的意思是“卖场”,生产一线的工人们必须像顾客在杂货店购物一样挑选零部件。他们所面临的压力永远是如何生产出更好的零部件。这两种思维结合产生了一种新事物,一种“第3选择”: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也相应提高质量的“全面质量管理”。由此产生了另一种心态:我的产品还能怎样改进呢?
与此同时,受“两种选择”心态困扰的美国制造商们不得不与更可靠、更便宜的日本汽车和电子产品苦苦竞争。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恶性循环对美国的重工业造成了严重影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