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原创精品集
戒掉“它们”,拯救处于焦虑迷茫的你

戒掉“它们”,拯救处于焦虑迷茫的你

作者: 八寸光阴 | 来源:发表于2020-05-03 20:47 被阅读0次

    这个年代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大多数人即使性别不同,星座不同,血型不同,却无一例外有着相同的性格。

    明明跟同事不熟,却非要硬着头皮尬聊;

    明明对酒精过敏,却非要在饭局喝到吐;

    即使不是一路人,也要维持塑料友谊。

    对所有人都拿出百分百的热情,累吗?

    答案是,累。

    现在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感到焦虑、迷茫,焦虑是对亲人或自己生命安全、前途命运等的担心而产生的一种烦躁情绪。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所谓的焦虑,真的是属于你的焦虑吗?

    减去过多的物欲、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过剩的信息。

    也许情况就好很多了。

    01戒掉朋友圈

    小说《无声告白》里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当你刻意琢磨怎么去迎合他人时,或许你正在扼杀自我。

    曾几何时,我们在朋友圈大大方方地诉说,分享,和朋友愉快的互动。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随心所欲发朋友圈却成了奢侈:

    喜欢小众音乐的人,开始分享流行歌,他怕被说成是独树一帜;

    爱自拍的姑娘,发风景发宠物,唯独不再发自拍,怕杠精说她PS;

    似乎在朋友圈里,真实的情绪并不被欢迎;

    想要受到关注,就需要迎合大家的口味,扮演大家乐于见到的你。

    发条朋友圈时,照片选半天,p图弄半天,配文再想半天,然后看谁赞了说评论了,再回复半天。

    朋友圈刷了又刷,一分一秒积少成多,浪费了太多本来可以被有效利用的碎片时间。

    我渐渐理解蔡康永曾经说过的话:“我要恭喜那些不发朋友圈的人,因为他们找到了生活的重心。”

    蔡康永欣赏周杰伦,因为他既做到了做自己,也没伤害到其他人。

    他心疼林志玲,一直温柔待人,却有点太忽略自己了。

    朋友圈里同龄人压力的好坏很容易打乱自己的内心节奏,“歌舞升平”的朋友圈,好像每个人都过得比你好,焦虑油然而生。

    其实每个人都有痛苦和压力,不分享不代表不存在。

    与其过于在意别人添加滤镜之后的“光鲜亮丽”,不如放平心态,把注意力从朋友圈转移到自己真实的生活中,或者自己在乎的人和事上。

    我劝你少发朋友圈迎合他人,多在生活中表现真实的自己。

    我劝你先有能力爱自己,再有余力爱别人。

    毕竟每个人生活的重心,都是自己。


    02戒掉过多的物欲

    当你开始赚钱的时候,会出现这些现状:

    咬牙买下的包,因为不太实用,背过几回之后,就扔在了箱底;

    价格不菲的礼服,能穿上的场合少,没穿两次就挂在衣柜里彻底积灰;

    囤积的化妆品快到保质期限了还没有拆封……

    总觉得自己挣的钱必须得换成等价的东西才会有幸福感。

    “欲望”这个东西,当到了一定年纪以后,你会觉得越来越淡,所谓“佛系”一词的由来也不是毫无原因的。

    你会发现,过多的物品,反而是一种负担。久而久之,你会对新东西的欲望在减少,看到自己很喜欢的东西,还是会心动,只是会更加认真地思考,是否是必要的东西,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消费的欲望。

    建筑师凡德罗说:less is more。

    靠物质的囤积而获取安全感的时代已经结束,我们正在从加法时代转向减法时代。

    其实,生活并不全然只有加法,适当做减法,才能活得舒心。

    通过做减法才会明白,生活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

    《极简》里也提到,拥有更少物品的生活总能让人感觉自由,给人以蓬勃的生命力,使人们充满希望和目标。它使人们在精神层面得以拓展,不仅仅是作为物品的累积者而生活。

    海明威说:“在一个奢华浪费的年代,我希望能向世界表明,人类真正需要的东西是非常之微少的。”

    试着对那些不需要、不合适的东西进行断舍离,摆脱物质枷锁,把省下来的时间和金钱用来投资自己,多读书,多学习,进行自我增值。

    长此以往,就能经济充裕、内心充实,成为“少而富足”的人,这样的幸福感才是真实而长久的。


    03戒掉无效的社交

    王开岭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

    人一旦到群体中,就会压低自己的欲望,拼命去附和别人的决定。人们用合群来获取安全感和归属感,证明自己不是另类。

    殊不知一旦把精力都花费在维持关系时,就会付出失去主宰自己权利的代价。

    《生活大爆炸》里,谢尔顿特立独行,像个怪人。

    不是他不合群,而是有些人不配进入到他的世界里。

    他没有试图合群,而是沉浸在学习的世界里,11岁上大学,15岁成为客座教授,获得双博士学位,见到了偶像霍金。

    才女徐静蕾不婚,冻卵,45岁仍然活得像个少女。

    对质疑她的人,她反过来提出质疑:为什么我们要被教育做一个讨人喜欢的姑娘,而不是一个被自己喜欢的人?

    看起来不够热情,只是因为懒得花时间在无用社交上罢了。

    刚步入社会的时候,潜意识里不停地告诉自己要多认识人,多去各种聚会场合,多积累人脉。

    但其实所谓人脉和你微信上有多少好友并不一样,几年间,见过太多以自己认识谁谁谁,或者认识多少人为傲的人,但是那又怎么样呢。

    没有人在乎你认识谁,而在乎的是你是谁,你能做什么。

    人脉之所以是人脉,是别人把你当作同等分量的人,当你比别人不知弱了多少时,你把他当人脉,他把你当笑话。

    提升自己,做好了自己手上的事情,人脉自会到来。

    很多关系,是不需要维护的。你需要维护的关系,是你的家人,你的挚友,你的恋人,你的恩人。

    每个人精力都有限,能够维护的密切社交永远只有那几十个甚至少至十几个,当你在成百上千人身上做所谓的社交,你是在冷淡对你而言最重要的人。


    04戒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我一直记得有人说过,二十多岁的身体是爹妈给的,三十多岁的身体则取决于你二十多岁都做了什么。

    年轻人加班猝死这种事情并不只在新闻里存在,也真实存在我们的周围。

    26岁的姑娘周西,曾在《我是演说家》分享过自己的故事。

    在最好的年华,她等来的不是无限美好的未来,而是命运无情的宣判——癌症。

    周西回顾自己过去一年的状态:

    这一整年我几乎没有在当天睡着过,熬夜一点两点甚至到三点都成了我的家常便饭。我好像永远放不下我的手机,关不掉我的电脑,丢不了我的工作。

    没日没夜拼搏,在工作岗位上挥霍青春,收到黄牌警告的,还有李开复。

    2013年,李开复突然对外宣布,自己得了第四期淋巴癌,成为“一个呼吸之间就会顿失所有的病人”,只得放下工作接受治疗。

    他诚恳呼吁,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身体健康,别等到生病才后悔。

    想想有多少人,在作死的边缘徘徊:

    把熬夜当成家常便饭,不以为意地说,“敷最贵的面膜,熬最狠的夜”;

    收藏转发各种运动健身指南,回到家照旧能躺着就不站着;

    喝着冰啤酒撸串,往杯子里加枸杞,朋克养生怡然自得……

    无休止的熬夜,不健康的作息,透支的不仅是我们的精力,更是我们的身体。你永远都不知道,危机会在哪一刻爆发。

    不得不提醒在工作岗位上挥霍青春年华的你,拼命工作之前,请一定先爱惜自己的身体。

    人生下半场,拼的是健康。

    无论做什么,没有健康的身体支撑,都不可能实现。

    所以,从现在开始,请自我救赎,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减少对别人的过度关注,学会理智的消费,不做无效的社交,把时间花在最值得的事情上。这些,就是柒月想要告诉给你的生活减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戒掉“它们”,拯救处于焦虑迷茫的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mj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