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家长而言,为了孩子未来的发展,小升初,中考,高考,每个环节都是重中之重,环环相扣,不能有一点差池。
所以,有的家长排除万难迁户口,瞄准考试容易的省份,想提高进名校概率;有的重金买学区房,争夺顶级教育资源。
但由于精力、时间、金钱等等资源的稀缺性,以上两条路并不适合大多数家长们。想有好的发展,确实离不开努力。但选择,能让努力更有价值。
编程就是升学利器的优选。
近年来,我国少儿编程教育发展迅猛,其在教育界的“江湖地位”可以用八个字概括:课内要教,高考要考。
课内层面
对于课内,编程教育从书面通知落到了课堂教材,从高中普及到了小学,不仅更具象化,也更低龄化。
很多省市地区的中小学也争先恐后地开展的信息技术课,队伍越来越壮大:浙江、天津、北京、广州、深圳、山东、江苏、重庆、武汉、西安......
高考层面
对于高考,当2017年浙江首次将信息技术加入选考科目,并将编程内容加入考察范围时起,编程就正式进入了高考的舞台。
浙江新高考实行三年来,技术选考报名人数逐年上升,2019届达到约10万人,占总报名人数的40% 。北京、江苏、天津等地也纷纷试水,在数学考卷中插入了编程相关考题。
随着编程教育在基础教育层面的普及,其成为“升学香饽饽”是指日可待!
在除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一系列统一标准化考试之外,任何有利于升学的加分项,每一个家长都想要握在手里。不过,在教育政策、学校、家长三方相互制约博弈的影响下,“升学香饽饽”几乎年年有变。
比如,原本政策允许不同层级的学校有不同的招生特权,这就导致有的公办学校争取到艺体特长生的招生特权,一时间特长班层出不穷,家长们争先恐后地带着孩子学特长、忙考级,只为提高孩子升学筹码。
而这一急功近利的”特长热“,也导致了教育改革——特长生招生规模逐步被压缩,到2020年全面取消。
整体来看,我国体制内的K12教育正从原本的“分数至上”,走向“特色发展”的道路,学校也从“特权招生”,转向了“综合评价”。
应对政策方和校方的调整,家长可以寻找的切入口是:
小升初阶段——自我推荐
中、高考阶段——综合评价
以上海为例。小升初阶段,在自我推荐环节里,简历的加分项可以成为竞赛的替代品;部分小学内部选拔时,若有加分项,也有机会被校长推荐。
在中考阶段,录取的最终成绩除了考试的满分750分,还有综合评价的满分50分,占了不小的比例。
而对于高考,综合评价将是未来重点高校的首要录取通道:高校将在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前,根据学生高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记录状况进行相应校测,主要以面试的形式考察。
最终成绩里,高考总分占比60%,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占比10%,剩下的30%就是高校的面试成绩了。
综合素质评价包含四个内容:品德发展与公民素养,修习课程与学业成绩,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而其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主要考察学生科技活动、创造发明、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在如今全面禁止小学、初中学科类竞赛的大环境下,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挂钩的科技创新类的竞赛活动,便脱颖而出。
而编程算是该类竞赛的“百搭款”。
例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2019年度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公布了29项全国性竞赛活动,分为“科技创新类”、“学科类”、“艺术体育类”三大类竞赛,其中在12项“科技创新类”竞赛中,有10项(下图标黄所示)适用于编程。
点击可查看大图
在“学科类”竞赛中,会编程的学生还能参加“全国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NOI)”。
历年来信奥赛整体获奖人数保持稳定增长,2018年提高组参赛学生9.24万人,进入复赛学生1.28万人,最终获奖8044人,获奖率62.4%,远超同类赛事。而竞赛优胜者具有保送高校、高考加分等资格,甚至能够当场获得高校点招,免试进入名牌大学。
全国高校2018年录取标准
除了以上全国性赛事,各地区的编程类竞赛活动,因规避了学科类竞赛红线,也成为新晋的升学加分项。各地区部分少儿编程活动示例:
当然,编程的学习,不仅迎合了升学需求,更满足了素质教育需求:帮助孩子提高逻辑思维、数学理解、英语兴趣、解决问题能力、创造力等,从而强化个人未来竞争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