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鲲
国内用户渐渐习惯短视频的内容消费形式,许多短视频平台打出“记录生活”的口号,比如快手的口号“记录世界,记录你,超好玩的短视频社区”;抖音的则是“记录美好生活”。“记录”成为这些平台内容的主要调性,虽PGC内容逐渐增多,但依靠“编剧+剪辑”的“记录”普遍存在同质化的倾向,用户粘性下滑也不可避免。
B站vlog
相比之下,vlog更强调去表演化和日常性的记录,满足个性化的需求,在SNS时代可能会触发一场生活记录方式的新变革,但作为一个舶来品,vlog实现本土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个性vlog,年轻人生活记录新方式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手持简易拍摄设备,边走边拍,用自编自导的视频记录生活,充当生活日记,在B站、微博等平台上有着很多类似“在xxx的一天”“xxx的日常”等记录日常生活的短视频,“vlog”这个新鲜名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注意。
B站up主@活蹦乱跳的肥瞳有着百万粉丝,她最初的身份是美妆博主,渐渐以vlog的形式发布内容,从去年7月发布第一条视频到现在,她的视频播放量已经达2800万。
B站up主 @活蹦乱跳的肥瞳
vlog兴起于YouTube,“A video-blog. A casual,conversational video format or genre featuring a person talking directly to camera.”这是YouTube官方对vlog的定义。vlog是video-blog的缩写,简单来说即视频博客,主人公vlogger用拍摄视频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
相比起一般意义上的生活记录短视频,vlog的创作门槛更高,内容更为精良,需要同时保证日常记录内容的故事性和画面的协调,而这对于拍摄设备和剪辑技能都有着一定的要求。
vlog在国外的YouTube、Facebook等平台风靡,作为舶来品,近年来,vlog在国内借助移动社交平台也迅速发展,根据百度指数,从2016年至今,“vlog”在国内的搜索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增幅明显。在B站上,vlog的更新能够达到日更千条,单条视频点击量可达百万。
vlog百度指数
但相比起YouTube上数量过亿的大体量vlog视频,国内的vlog发展还处于小众的、初步发展的阶段,这从百度指数中对于“vlog”关键词的搜索词频中就可见一斑,最多的问题是“vlog是什么意思”,作为一种还未大范围普及和认可的视频形式,vlog的“国民度”显然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相去甚远,甚至在国内vlog传播的重要平台B站上都没有专门的tag,而是归到了生活、美妆等分区中。
vlog关键词的搜索词频
但不可否认的是,内容产品调性越来越垂直化是普遍趋势,vlog呈现的内容质量水准以及在部分圈层人群中的受欢迎程度,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这个“小众”产品。
极具生活感,实现替代性满足
究竟是哪部分的人更加关注和乐于拍摄vlog呢?以“vlog”和“短视频”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搜索,关注vlog的人群在20岁到40岁之间,跨越了更多的年龄层,这一代互联网公民对内容的品质、生活感有着更加个性化的需求,从这一点看,vlog的流行是必然的结果。
vlog人群属性
区别于一般表演性质的短视频,vlog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真实性,出于好奇心和窥视欲,用户通过观看vlogger的日常,体会到不同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替代性满足。另外,vlogger通常会面对镜头叙述,这让vlog有了互动感和社交感。
也正因为如此,在渠道、场景等越来越重要的短视频市场中,vlog却有着很明显的内容驱动特征,带有vlogger鲜明的人物个性,差异化特征明显,vlog中所呈现的思想性是很多受众所关注的。有着专业策划、精美包装的PGC内容并不一定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而vlogger的个人魅力成为vlog的灵魂。
Casey Neistat(来源:视觉中国)
比如被称为“vlog之父”的Casey Neistat,在YouTube上的粉丝数超一千万,他的vlog有着强烈的个人化特征,内容极具创意且正能量,画面更是力求将日常生活排出电影级的高级质感,他的vlog引得众人追随,也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vlog的审美标准,很多国内的vlogger都是从模仿Casey的拍摄开始的。
国内市场也有很多vlog网红,如@flypig、@cbvivi、@大概是井越、@你好_竹子、@李大锤同学等头部vlogger,他们都因为拍摄vlog在社交媒体上累积了不少粉丝,当然,这些vlogger的视频内容极具个人特色。
从2016年开始拍vlog的cbvivi(王晓光)是国内较早的vlogger,他的vlog生活气息浓厚,戴着顶毛线针织帽做饭、拍自己看脱口秀、介绍自己的新相机、美食测评、日本旅行、过年做饭……让观众看着非常放松和亲切的王晓光有着一大批的“女粉”。
B站up主 cbvivi
平台+KOL,vlog需进一步本土化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vlog,但和国外的YouTube相比,vlog的本土化并不顺利,市面上形成独立风格的vlogger依旧寥寥无几,即便有KOL带动普通用户参与,但拍摄分享习惯的养成、制作技能的普及需要一定的时间;缺乏像YouTube一样强势的推介平台也一直是个大问题;此外,vlog的变现形式还未成形,毕竟单纯依靠vlog养活自己的vlogger还很少。
B站up主 YIWWWWEN
vlog在中国的市场需要培育,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vlog是什么”,如何让更多的人接触、了解并接受到是首要的,突破圈层的传播必须要找到其特点和共性。培养有影响力的KOL并不容易,vlog的制作需要音频、视频、文字、配乐等元素,拍摄剪辑等复杂的程序也让vlogger花费不少的经历,而在目前商业变现形式不明晰的市场中,推动vlogger更新内容很大部分来自热情,以热情保证源源不断的内容输出终究存在风险,更何况创作的很大动力还要看受众的反馈。
虽然vlog的发展还面临着众多的问题,然而其商业价值和想象空间可期。比如在品牌营销方面,vlog有着很大的潜力,内容真实弱化了品牌植入,vlogger自身的影响力也让很多粉丝加入讨论,提高了品牌曝光度。今年OPPO R15新机发布,OPPO找了多位vlogger红人,flypig(飞猪)、cbvivi(王晓光)、李大锤等都以OPPO R15手机为主题拍摄了vlog广告。
价值实现变现,vlogger的创作动力也因此不仅仅停留在兴趣和热情的层面,未来,还将会有更多有自身风格的vlogger出现。
在平台方面,今年1月,短视频剪辑APP小影在北京召开发布会,标志着vlog这一长期依靠视频网站的短视频有了专属移动终端。此外,一闪(onetake)、猫饼等以vlog为核心的视频剪辑APP以及社交平台的兴起也让拍摄和剪辑vlog的门槛大大降低,让更多年轻人加入了vlog 大军。
国内的vlog正处于发展阶段,vlog内容产品需要深度挖掘vlog各元素的价值,将创作者的个性魅力发挥到极致,依托平台培养头部vlogger,实现圈层的跨越,vlog这一新鲜形式也将成为短视频解决同质化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