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我校适逢改制规范化的变革节点上,学校正在面临着从民办转向公办化分流的变革挑战,因此也给我校的教研文化变革带来新的可能性。在深入思考我校的教研文化的基础上,我想相互开放教室在未来仍然可期。
结合佐藤学提出的途径,以下是我的构想,以期能够突破相互开放教室的阻力:
1、定期开放教室,打破教室私有化
佐藤学认为,要打开教室的门,第一个条件就是校长。校长要十分明确,作为公共教育,教育不可能成为教师个人“财产”或者职业私有化的工具。首先是从行政管理上,充分发挥校长的领导能力,让校长来说服和带动教师开放教室,使其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依据学校实际,每学年定期开放教室;不仅如此,作为学校的主导,校长如果能够直接参与,示范开放教室,则更能够推动教室开放,至少从行政上可以加速实现,让开放教室使得开放的、共享的、多元的教育成为可能。虽然我校还未有过先例,但是上海教育领域仍然有名师、名校长率先引领过开放教室、公开授课的风潮,使学校改革后的面貌焕然一新。
2、构建“合作性同事”,打破同事冷漠关系
佐藤学指出,开放教室的另一个阻力来源于教师之间互不干涉、戒备抵触的冷漠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无助于教学研讨,发现和探索教学的真正问题,而且也会令学校的教师文化日益扭曲。因此,要克服这种现象最好的方式,就是构建“合作性同事”的关系——即教师之间围绕着教育教学问题而互相促进、互相学习,这种关系是一种基于同一目标的合作联运——目标指向更高效、更优化的教学,因此教师间需要真诚地相互合作,也就打破了“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和沉闷。
因此,第二种方式,是在教学管理上,构建“合作性同事”关系,切实地充实教研活动。不是敷衍了事地讨论,不是评头论足地指责伤害,而是开展更为轻松愉快、简便易行的教研活动,把研讨焦点放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的困难、亮点和乐趣上,彼此讨论、共同分享,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教师不必时刻担心甚至恐惧自己的形象和能力欠缺,而是在相互合作性的研讨中,使教研活动能够指向真实的问题,并找出优化的方案。
3、唤醒成长动力,打破教师自我封闭
实际上,教师不愿意甚至惧怕开放教室,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意识的自我封闭。害怕暴露无遗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其实是回避自己专业能力的短板,不敢正视自己教育教学能力的问题。而互不干涉的人际关系,看似是一种互相间的默契和“安全”,实则是因循守旧、自我保护。关上的不仅仅是教室的大门,更是自我更新、重塑、成长的大门。一旦这种回避和冷漠蔓延开来,教师个体就会在群体效应中慢慢地习惯自我封闭,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一年的经验,十年重复。
然而要想改变教学,教师必须自身有成长的迫切渴望和动力,把开放教室当做向外寻机会,向内求成长的契机。要想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自身必须有学习的精神;要想促进学生成长,教师自身必须率先成长。开放教室的前提,也应该建立在拥有一群期盼进步、淬炼成长的教师共同体上。正如新网师的学习共同体中,来自五湖四海的教师个体,打破了地理、学校、学科上的隔阂,共同为探索经典中的教育真知、营造现实中的理想课堂、滋养个人丰沛的教育生命而不断上下求索。我们在思考、书写中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也为更新自己的课堂积蓄智慧和力量,当们拥有着一群围绕着知识和真理的篝火而起舞的教师,那么开放教室的大门将不再是一种强迫,而成为自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