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选择一本书的四个层面

第一,底层认知类的书。
这就像一座大厦的地基,不管以后大厦盖得多高,所有的知识都是从地基上长出来的。这一类书不多,但是很好辨认,比如《论语》《世界文明史》《人类简史》《资治通鉴》等,这类书读起来不容易,但是你只要把它们啃下来,就能对人类的精神世界有一个底层的认识。我们从哪里来,如何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未来又可能成为什么样子,你会有一个大致的认知。很多人说学习文史哲没有什么用,其实文史哲里面有大量帮助人们构建底层认知的书,它们是建构你精神世界的地基,是事物最底层的逻辑和原理。
第二,专业类的书。
这是你脑海中这座知识大厦的主体骨架。你是什么专业?你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怎样在自己的专业里持续精进?专业书会帮你获得社会竞争力,帮助你争取到更多的社会资源。这里要注意,如果你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专业,那可以多读底层认知类的书,一旦找到了,那就需要优先关注你这个专业里面的书,切不可在还没有找到立身之本的时候,兴趣过于分散,以至于看起来学了一大堆东西,但是哪一样拿出来都不行。我反对那种自己的专业一塌糊涂,没有办法在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但是涉猎广泛,总是关心和自己毫不相干的信息的学习方式。我认为要先把自己的专业搞好了,再去搞其他的。我读书是比较功利的,我希望把精神世界的资源兑换成现实中的利益。我认为一旦立定根本,就要在自己的专业深入钻研,你是学医的,就要多看医学类的书;你是学管理的,就要多看管理类的书;你是程序员,就要多看编程方面的书。争取让自己成为专业领域里的牛人,成为那个信息来源最前沿的人。
第三,通识类的书。
这是你脑海中这座大厦的墙体。专业搞好了,现在你需要更广泛的涉猎,充实自己的墙体,把大厦越建越高,越造越大。实际上,如果你想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做到顶尖,只研究自己专业的知识,是很容易遇到瓶颈的,怎么办?你需要其他专业的知识给你灵感,给你更多解决问题的思路。比如你是学管理的,那医学方面的清单工作流程,也许能帮你改进管理流程,但是过多的通识类知识也会变成你的负担。我很喜欢一句话,过度的教育,是对没有找到自己热爱事业的人的惩罚。
第四,文学类的书。
这类书就像大厦的装修装饰,滋养你的生命,给你带来享受,帮你从更多维度理解生活,体验别人的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你以“上帝视角”去俯瞰人物的一生。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没有那么多机会去亲身体验某些情景,但是通过故事,我们就能穿越到那些情景中,和剧中人物一同去经历,一同去体验,这对于三观的塑造非常有效。
优先级
这里有一个优先级,在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先看第一类,再看其他;在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先看第二类,再看第一类,最后看其他;在第一类和第二类都有很好基础的时候,使劲看第三类,会让你成为牛人;如果你还有精力看第四类或是其他领域的书,那记得把你的学识分享给别人,这是你的社会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