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
百年古井的坚守

百年古井的坚守

作者: 紫藤花开_f2aa | 来源:发表于2018-04-12 09:29 被阅读0次

        大通长龙山的山脚下有一口古井,名曰:龙泉井。与山顶上的天主堂钟楼相聚约200余米,一条青石板铺成的小径蜿蜒着经过古井一直通到大通的澜溪街上。径的两旁是人家,还有绿油油的蔬菜。一百多年来,龙泉井静卧于此,终年清波,从未干涸。井水冬温夏凉,水质甘醇,饮之若醴。

          据资料记载,这口龙泉井,是清朝嘉庆丁丑年间,大通镇上的一个大户人家叫佘以雨的出资建造。在建井之前,这里曾有一处泉眼,泉水终年流淌不息,为便于泉水的储存和使用,佘以雨便在这泉眼处开挖建井,井深三丈有余。井口圈是用青石雕琢而成,呈鼓形。井口圈一面是平的,上面刻有:“嘉庆丁丑年,龙泉井,佘以雨开”字样。许是建造者别出心裁,想把井口造成一面鼓的模样。或者还有其他深意,不知由谁来解。

          此井原为佘家专用,后来由于岁月的变迁,它便成了共有之物,附近居民都到这里来取水用水。许多妇女蹲在水井边,有的淘米,有的洗菜,唠着家常,邻里之情交融其间。对他们来说,龙泉井是生命,是生活,是纽带。据镇上的老人说:“这井水可以直接喝,口感清爽,比市场上卖的矿泉水可要纯正的多。”据说,龙泉井历经了岁月的沧桑后,不仅给人们留下了许多温馨的记忆,还留下了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          相传唐代的新罗国(今韩国)王族近亲金乔觉王子——地藏王菩萨的应身,削发为僧,航海入大唐求法,历尽艰辛,于浙江台州登陆,辗转至江南池州等地,途径大通长龙山西边小憩,时王子饥渴思水,龙王菩萨获悉知立即护驾:倏忽之间,江中卧波翻腾,一条青龙腾空而起,口中喷射出一股巨大水柱至王子面前,王子掬水饮后,喷泉消失,山前留下一个水坑,山顶两只泉眼,后被当地人挖筑成井,一只便是今天“龙泉井”所在地,另一只现位于九华山头天门——大通大士阁观音殿后面,被称为“龙井”。一百多年来,这两口井,两两相望,终年蓄水,不漫不枯。

        为了更好地保护龙泉井,2002年,铜陵县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在古井周围修建了仿古式的四角亭和保护圈,虽不奢华,甚至还有些清寡,倒也让龙泉井在寂寥中得到些许慰藉。我每次去大通探望公婆时,都会到井边小坐。时有妇人一边聊着家常,一边取井水洗衣、洗菜。看着清盈盈的井水在她们手指间雀跃,仿佛天地间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的灵动鲜活,又仿佛是现实与历史的融合,忽然间突生一种穿越之感。忍不住掬一捧清凉,敷于脸上,顷刻间,我的每一个细胞,每一寸肌肤,都得到一种久违的浸润。抬头看天,天蓝如洗;俯身观井,井里盛着一片天。

      我不禁心生疑惑:这井水究竟有多么深邃?为什么一百多年的累积都未能盛满它?这一百多年的坚守又是为了什么?

    如今,当年出资挖井的佘以雨早已作古,小镇的居民也繁衍了一代又代。自来水的管道四通八达延伸到了家家户户,镇里人家只要拧开水龙头,就可以用上清澈的自来水。龙泉井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然而,我相信,静默的龙泉井与古镇居民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情缘,它怀揣着百年的琼浆,承载着小镇居民生命的欢腾和雀跃,生活的快乐和哀愁,执着地坚守在长龙山脚下,滋养着这方水土,传递着大通古镇诸多的历史文化信息,成为古镇上一处别致的人文景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百年古井的坚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tx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