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上课,颇有些心血来潮的意味。
本来计划一节课搞定的教学内容,我会花两节课,甚至三节课。总觉得,慢下来,才能看到更多孩子的生长,也才能看到每一个孩子的更多生长。
(一)来,量一下自己的脚印
今天和孩子们沟通《探索活动:成长的脚印》。教材就三个问题串:淘气出生时的脚印面积、淘气两岁时的脚印面积、估计自己脚印的面积。
在第一个问题串时,孩子们就总结出估计不规则图形面积的方法:1.数方格。(此方法用的人较多,但一般为了比较精确,孩子们喜欢用拼凑的方法,并非教参的规定——超过半格算一格。)2.看成近似的规则图形计算。(这样的孩子也比较多,似乎用计算的方法比较保险)3.数出占的所有格子总数和满格数,取两个数之间的中间数。(此法是刘彻分享的,我们给这个方法命名为“范围居中法”,此方法一分享,后面类似的题目就有好些孩子运用了此法。)
第二个问题串很快完成。
第三个问题串:量自己的脚印。课的后半段基本就做这件事,让他们剪下附页3的方格纸进行活动。大部分孩子是很乐意完成这件事,有的觉得自己一张方格纸不够,我告诉他们可以合作完成。于是,大方脱下鞋,将脚板放上去,用笔画下脚的轮廓,再估计出来自己脚印的大小。有些孩子在还未开始之前,就嚷嚷某人的脚臭,边说还边捂着鼻子和嘴巴,仿佛那臭味已经被释放出来了。倒是被说到的孩子很大方的完成自己的活动,丝毫不为所动。
这样的活动还是能看出一些孩子的思维灵活:有的孩子看到方格纸不够,马上将方格纸延长;有的斜着站画出脚印的轮廓;有的用作文纸代替方格纸。也有孩子懂得互助,用不同的颜色区分两个人不同的脚印。而有的孩子自始至终都在嚷嚷“我的方格纸不够”,有的孩子是压根就不打算测自己的脚印面积,有的还停留在好玩的阶段,沉浸在“脚臭”的笑话里,看到人家拿着那张脚印纸,一副“远离”我的表情。
活动结束,让每个人汇报一下的脚印面积,从87平方厘米-180平方厘米,都有涉及。不过,还是有几个孩子直接理直气壮的宣布:我没有测。
好吧,下来一个一个问问真相。
一个说,自己的脚真的很臭,连自己都受不了,更何况同学呢,所以不测。(一般情况下,越坚决的人越有隐情。)
一个说,我的纸不够,没有找到人和我合作。(其实,这个孩子我是知道,也告诉他解决办法,就是自己不执行。后来他还是执行了。)
一个说,课前和同组的发生了一点不愉快,也就不愿意与之合作,再加上纸不够,就测的手印。
弄清楚这些原因后,我也就不再追究他们。如果此事放在以前的班里,定不会出现不测的事情。而现在知晓不测的原因之后,也就释然。
毕竟那个数据之外,才是那几个人成长不受损的时候。


(二)一棵树的树叶的总面积
这件事还是突发奇想,不过,我是一个觉得有意思就做的人,也是一个想到就做到的人。
练习里的最后一道题是小组实践活动:估计一棵树的全部树叶的总面积。我将之改为两个人合作,而且是两个很要好的孩子合作,让孩子们找来树叶,设计了单子,想象他们完成的画面。
用了一节课的时间实施,我就穿梭在孩子们中间。几乎没有人游离,全都沉浸在活动里。
得了,话不多说,上图吧。


















在做的过程中,有学生问我,他们计算出来一棵树不够一个人怎么办呢?难道人的个数可以用小数来表示吗?我一看,事实如此,先用真实的数据写吧。也有孩子会巧妙的回答:“一个人都不能满足。”
其实,所干之事都是数学之内的事,但是做着做着会跑到数学之外,比如在选择两个人合作时,我的最后一张表发完,孩子们也就找好了合作伙伴,我只调配了一组,他们两人也就很快达成一致。比如孩子们写的感悟,虽然可能作为老师的我来说,想要的答案肯定是“多植树造林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啊!”可是当我看到那些话的时候,我又会在心里哑然失笑,套话而已。
那些写着“数学无处不在”“好玩”“活动有趣”的感受也是最真实最自然的,有什么不妥呢?不过,我还是一名老师,所以还是有必要让学生想象一下那一棵树的功能。
下课时,有孩子和我交流感受:“突然感觉缺氧了!”这样的感受一定是深到骨髓里的。
【彩蛋:和微聊天——“脚大江山稳啊”,回:“小脚才可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