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开会的爸爸,手机突然来电,他瞄了一眼,竟然是儿子老师的电话,赶紧溜出会议室,关上门,立刻接通。
老师说,“不好意思,打扰您了,不知道孩子现在到家了吗?”
现在是五点半,按平时正常放学时间,孩子应该已经到家了,但他此刻还有公司,儿子有没有回去,他也不确定。于是问老师,“我得打电话确认一下,是发生什么事了吗?”
老师解释道,“今天我们附近的学校发生了一起事故,有个孩子不小心滑倒,掉进了锅炉房里。高年级的孩子可以从里面爬出来,但掉进去的是一年级的小孩子,无法自己爬出来。后来学校职工没有注意到里面有个孩子,点燃了锅炉,导致孩子死亡。虽然是别的小学发生的事情,但也不排除我们学校的孩子可能跑过去玩,所以我们一一确定是不是所有孩子都平安。”
爸爸听到这里,心提到了嗓子眼。他没料到是这么严重的事故,虽然几乎没有可能是自己家的孩子,但是哪怕万分之一的机会,一旦确认,就是灭顶之灾。他立刻拨通家里的电话,儿子接听,当他听到孩子那清脆的声音叫到“爸爸”,明确感受到一颗心放下来,儿子问,“爸爸,你怎么这会儿打电话?有什么事吗?”爸爸说,“没事,没事,我就是问问你在没在家,你在就好,真的太好了,儿子,你真棒,你回家了就好,真的太好了!”
儿子莫名其妙地挂了电话,爸爸却无法抑制内心的激动。天知道,当他听完老师的描述,心里是怎样的害怕与担心。那一刻,什么赖床,不刷牙,不做作业,挑食,爱看电视,所有的坏毛病都不重要了,只要活着,只要孩子还在家里,就已经很感恩了。
爸爸等会议结束,立刻赶回家里,用力紧紧抱住儿子。没有问孩子作业做完了没,只问他今天在学校发生了一些什么事,过得开不开心,儿子也很乐意与爸爸分享,最后,他拿出今天的作业,告诉爸爸,他还有几个字没写完,但是很快就能完成。爸爸简直收获了意外惊喜,平日里三催四请写作业,其实孩子心里也有数的。
如果把活着的事实看作是零的状态,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看作是加分项。孩子能开心健康地玩耍,加10分,能顺利坐在课堂学习,加10分,能自理生活与学习,加10分,能体贴父母,加10分......随便加一加,简直就是100分小孩子嘛。
但是相反,如果我们在脑海里描绘出一个理想的孩子,以此为基点,做减法。不讲卫生,减10分,坐着不老实,减10分,上课不专心,减10分,做事磨蹭,减10分,写字不工整,减10分......怕是能减出个负分儿童来。
想给孩子多少分,就看是用加法还是用减法。
每个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在最初孕育宝宝的时候,我们心里想的都是,希望他健康快乐地长大。那时的我们极少会想,我要生出个科学家,企业家,或是名牌大学生。只要身心健康,平安快乐地生活,足矣。那时的我们明明可以接受平凡,不必变得特别好或特别坏,平凡的我们接受平凡的自己,也接受平凡的孩子。
心理学家阿德勒用了“平凡的勇气”这个短语,“孩子将自己作为出发点,不需要任何改变,就已经为父母和家人做出贡献了。为此,孩子能这样想,是需要勇气的。”如果孩子对自己没有基本的自信,是很难有这样的勇气的。(摘自岸见一郎《不教养的勇气》)
不管孩子变成怎样,我们都是爱他的,即使他没有别人优秀,即使他没有非常出色,但我们依然接纳并关注那个平凡的他。我们也需要让他知道,他的存在,给我们带来许多幸福,我们该谢谢他。有人爱,有价值,这是孩子获得信心的基点,也是他能够健康快乐地生活的源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