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群友问我,孩子班上的老师喜欢给孩子考试定目标,比如期末考试语文要考多少分,数学要考多少分,英语要考多少分,老师这样做到底好不好?
我认为老师的出发点是帮孩子树立一个通过考试体现出来的具体学习目标,即考试的分数来激励孩子努力学习从而考出一个好成绩。
不过由此我想起管理学上的几个名词“目标管理”、“结果导向”。
目标管理是管理专家彼得·德鲁克1954年在其名著《管理实践》 中最先提出的,其后他又提出“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的主张。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结果导向是ISO质量管理体系、绩效管理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核心思想之一,即强调经营、管理和工作的结果(经济与社会效益和客户满意度),经营管理和日常工作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态度均要符合结果的要求,否则没有价值和意义。
我们知道所有的结果,都由一些列过程导致,如果过分关注结果而忽略过程,就是“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就会让孩子为了考试成绩和排名不择手段。
我们能看见孩子的学习过程,但无法马上知道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给他们定考试分数的指标,是否有助于他们的日常学习?对大多数孩子而言无非是增加了压力,这种压力,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的孩子来说能否转化为动力,可能性不大。
最重要的一点是考试难度存在不确定性,而且孩子考试当时的状态也影响考试的发挥,因此考试成绩也就存在不确定性。
如果孩子的成绩达标了,老师和家长往往会表扬、奖励孩子,而一旦孩子的成绩没有达标,老师和家长就会批评和指责孩子,家长原来答应给孩子的奖品也往往不会兑现了,那么孩子就会感觉到老师和家长喜欢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他的考试分数和排名。
一旦孩子无法感受到老师和家长的爱,那么他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就要打很大的折扣,甚至开始讨厌学习。
最好的教育是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要让他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保持孩子的好奇心,让每一门功课对他都有吸引力。考试只不过是检查是否有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是他成长过程中的一段经历。要让他明白,考得好是应该的,而没有考好则需要检查存在哪一些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安排时间再次学习和掌握。这个时候,给孩子的应该是帮助和鼓励。
所以给孩子定考试分数目标是不可取的,这样很容易让孩子误认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一旦让孩子产生这样胡错觉,就颠倒了教育胡目的,对孩子胡长期教育是十分负面的。
可是现在多数老师和家长往往认为给孩子定考试分数和排名目标是有效的,有时因为过分相信这个方法,反而忽略了对孩子平日学习的关注。没有孩子不想考出一个好成绩,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总是是有原因的。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在孩子没有考好时给以更多的关注,帮助孩子保持对学习的热情,要让孩子学会和自己比较,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