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本想是来点有关牛文化的东东,结果呢当然是鼓捣出来了,问题是简书机制好像是出来点问题,单发表环节就非了好大牛劲,也算点牛年牛气象吧,至今正文地界里还滞留一组不请自来的洋码子,怎么也请不走。也弄不清啥意思,也许是因了本作者太“作”了,故自给点下马威,让你晓得自个儿属老几。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没办法,凑合着过吧。
与牛拉拉扯扯一番之后,不由又想起了目下相对陌生的另一种家畜——骡子,那就聊聊这个外号谓之“杂种”“二货”的家伙吧,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马自古有点英雄范儿,形诸文字不计其数,笔者就不在此凑热闹了;驴子呢,与马就没什么可比性了,几乎是愚蠢死硬的代名词,犟驴嘛。“歪嘴骡子卖个驴价钱,吃了嘴的亏了”,说明嘛?说明驴子不仅最丑,还是长腿子(除牛外的大牲畜,牛的另一名字则叫短腿子,意思是做活计赶车皆慢慢吞吞)里最末等的牲口。此外还有“磨上的驴子——听喝的”,“磨道里的驴子——走不出圈套”,“奏着唢呐赶毛驴 ——吹吹拍拍”等。而骡子呢,便是马跟驴子相结合的产物。
幼时家家户户孩子多,多到嘛程度呢?多到不少孩子直到上学时还没有一个大名,甚至一辈子就以小名行世。哈,那些小名林林总总,稀奇古怪,叫嘛的都有。其中就有“二骡”,“马骡”,“骡驹”,“骡子”,“骡脚”,“皮骡”等等。说来也怪,小名里带“马”的反倒寥寥;至于带“驴”的那就更少了,不起眼儿呗。此外极可能还跟当地百姓很喜欢一出地方戏《窦娥冤》有关:窦娥本一个无辜的青年寡妇,从小被卖入蔡家做童养媳,后来窦娥丈夫过世,窦娥和蔡婆婆媳两人遭到流氓张驴儿父子的胁迫和诬陷,在严刑逼问下,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首,遂有千古奇冤《窦娥冤》。如此一来,你说哪个小孩儿叫“驴儿”,那还不被骂惨?
骡子分公母,骡子有公母之分,但均无生育能力(染色体不成对),故而从无公骡子母骡子之说,用不着区分嘛。幼时的村头田野,常常可以听到常年男性间的玩笑话,笑骂对方是骡子。
骡子是马和驴的种间杂交的结果,主供役使。由公驴和母马所生的杂种为马骡,外形和脾性更接近马;由公马和母驴所生的杂种为驴骡,体格气性则近似驴。骡子的繁殖能力极其差,几乎可视为无,但生命力和抗病力强,饲料利用率高,体质结实,肢蹄强健,富持久力,易于驾驭,使役年限可长达二三十年年,役用价值比马和驴都高。知道了吧,这就是那么多农村小伙伴小男孩小名里带有“骡”的缘故。
大多数人习惯说这样一句话:壮实得像头牛似的,牛实际块头大力气足而已,真正少疾病的是骡子。牛的寿命只十五六年,马驴二十年左右;骡子呢,二十五以上往三十年去了。嘛原因呢,杂种的结果呗。
一九七八年冬天,笔者上大学,大年前放寒假回家一看,多了一个家庭“成员”——一匹驴骡,这就是该年度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结果,原本生产队饲养院的所有牲畜也一头不剩统统分给各家各户,可牛马驴骡不等且役龄年限不一,怎么分呢?好办,抓阄,抓上哪头算哪头,摊上个甚算甚,私下里彼此想交换或买卖那是你私下里的事儿,与生产队无关。父亲的手气还算不错吧,抓了头刚闪过过壮年的骡子。
从此后自家三五亩地里所产生的全部畜疫皆由这匹“皮骡子”来完成——收获时的满载,夏秋之际的碾打,春天的开犁,平素的耕耘,以及出工时捎带输送到田里的肥粪等。辛苦是肯定的,不过来自家人的精心饲喂大约也使得其得到的抚慰不少,放置到食槽里的青草更鲜嫩,冬天的干草则铡得更细,添加的黄豆和玉米也晒得更干净,饮用水必须是刚刚自水井里汲出。为了给它挠痒痒,父亲专门请村里的铁匠打制了一把铁齿耙,而不是像大部分人家操起本用来清理地面的竹扫帚随便划拉几下了事。
上述的“皮骡子”是对骡子习性的最简单描述,意思是皮实,耐劳,不易患病,使唤起来也更顺从听话,没脾气。有意思的是,开国中将皮定均在军界便有个“皮骡子”的外号——哈,具体呢咋个皮法,那你就想象去吧。众所周知,晚清朝廷重臣曾国藩由于心狠手辣,人送外号“曾剃头”;但同时期另一重要人物左宗棠呢,其绰号“左骡子”怕就没几个人知道了。嘛意思?冷酷无情,无情无义哇,严重贬义在其中。为啥骡子落得此恶评呢?其实是人的思维在作怪,一个人一辈子无儿无女,无牵无挂,你说这个人仁慈怜爱得起来吗?人的话,也许真如此,但此思维如果强加給骡子,还真有点怨屈。咋说呢,骡子脾性温和那是天性,而天下人与人之间积怨,那是后天形成,愈积愈深;再说了不分公母(严格说骡子也有雌雄之分,但已退化至几不可辨认),生育能力那就更是无影的事儿了,由此带来情杀情斗情孽情妒情恨情笃情偷等等也就不存在了,由此给这个纷争不息的世界平添了多少和谐氛围,你咋不说呢。
农村有句俗语:“臭马肉香驴肉,宁死不吃骡子肉”,此外还有句“天上龙肉,地上驴肉”,牛肉的感觉呢毋需提及,大部分人都尝过。那骡子肉果真是不堪进口吗?笔者觉得应该是这么回事,一方面是“于心不忍”。因为骡子可以帮助农家做很多农活,耐力强,容易养活,吃得比较少,不容易生病,被主人役使二三十年那是寻常事,如此一来与主家也有了感情,所以有了这句俗话:“宁死不吃骡子肉。”另一方面,在早先一些穷苦惯了的人看来,骡子比较“柴”,肥膘少,那种肥香的感觉不够。也就是说,搁今天的话,极可能正合年轻人的口味。
絮絮叨叨有点刹不住车了,那就狠刹。今儿到此为止,明儿再聊明儿格的天。那明儿格的天是啥天呢?天知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