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我们都期望孩子能够热爱学习,享受完成作业的过程。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当孩子抱怨作业“是没有用的”,我们的内心可能会充满焦虑和困惑,甚至可能在不自觉中做出一些可能加剧孩子抵触情绪的反应。此时,当读到《家庭的觉醒》这本书的第十二章时,它提醒我们:我们反应背后的真正驱动力往往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
当我听到孩子说“这些作业是没有用的”时,我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担忧和失望。我害怕她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她的成绩,害怕她不能达到我的期望,更害怕她将来不能顺利进入理想的大学。然而,这种恐惧并没有帮助解决问题,反而让我在面对孩子的抵触时更加焦虑和无助。
在书中,作者说到:每当恐惧躲在我们的众多面具之下,使我们把自己的感受转嫁到他人的身上——也许是通过责骂、发怒、妒忌或控制的形式;或者是发泄在自己的身上,比如自我虐待,持续抑郁或自我伤害。
《家庭的觉醒》让我意识到,我需要跳出这种恐惧的驱动,转而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孩子之所以觉得作业“是没有用的”,可能是因为她觉得这些作业缺乏实际意义,或者是因为她对学习的内容不感兴趣。我应该更加关注她的情感需求,尝试理解她的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那么,我应该如何改变呢?首先,我需要冷静下来,深呼吸,让自己的情绪稳定下来。然后,我可以尝试与孩子进行深入的沟通,了解她为什么觉得作业“是没有用的”。也许我们可以一起探讨如何使作业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例如,我们可以一起寻找与作业内容相关的实际案例,或者尝试将作业与孩子的兴趣爱好相结合。
此外,我还可以鼓励孩子参与制定学习计划,给予她一定的自主权。让她自己决定先完成哪项作业,或者如何分配时间。这样不仅可以让她感到更有掌控感,还可以激发她的学习动力。
最重要的是,我需要时刻提醒自己,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我不能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她,而应该尊重她的选择和决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快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总之,《家庭的觉醒》让我意识到,作为家长,我们需要跳出恐惧的驱动,关注孩子的真实感受和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