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廉.伊斯特里在他的《白人的负担》一书中介绍了世界银行的失败扶贫史。
世界银行是国际扶贫机构,专门给世界上贫穷国家提供援助。过去的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达到2.3兆美元,效果非常差,效率非常低。
世界世界银行扶贫的效率低、效果差的原因,并不是世界银行官员的爱心比较弱,而在于行善和商业两种模式之间的对比。
四大原因让行善扶贫能见成效:
1、缺乏反馈机制。在慈善里面,我免费给你提供牛肉面,问你还要不要,你说还要。但我不知道我做的对还是不对。在商业里面,因为标准明确,在一定时间内看谁挣了多少钱,就能判断谁是会做生意的人。在行善里面,我们缺乏明确的关于效率的标准,不知道行善怎么才是有效率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2、委托代理问题。许多负责行善的人,他花的钱不是自己的钱,他的认真程度要打折扣。
3、所托非人问题。很多地区的贫困,恰恰是政府造成的,而国际扶贫机构却把钱交给了这些造成当地贫困的政府。
4、养懒汉效应。持续的扶贫会造成人民的依赖,不用再去尝试,不用再去努力。
商业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改善我们的生活福利的手段。我们身上的财物有多少是来自于那些爱我们的人生产的?有多少是来自于那些仅仅是为了赚我们的钱,根本不认识我、也不爱我的商人生产的?——绝大部分来自后者。我们每天都要依靠大量的陌生人给予的慈善,那就是——商业。
课堂小结:
由于缺乏反馈机制、所托非人、养懒汉效应等问题,行善扶贫效果往往大打折扣,无法达到预期目标。而商业行为,则由于有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协调和鼓励人们分工合作,所以能大幅、持续而高效的改进人们的福利。
课后思考:
如果你有一笔钱可以资助一个学生,一个又穷又笨,一个又穷又聪明,你应该把钱给谁?
——给后者。他能更大限度地发挥这笔钱的效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