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张爱玲散文集。我对散文这种文体不大熟悉,但并非无所期待,总是希望读到较为明快紧凑的文风体裁,而张爱玲的散文给人一种漫不经心处处渗透着旁观者戚戚的惆怅,因此并不能从这集收编的大部分文章中充分领略张爱玲的风采。
![](https://img.haomeiwen.com/i15879023/09976179c0b4f28c.jpg)
众名家对张爱玲的评价几乎确立了一个不容人分说的高度,据评论说这本书内收编的她的散文字字珠玑,更有人赞赏她,说她的文字表现无与伦比的语言掌控能力。对此,我心存疑虑,信手摘抄几段如下:
“天地人”(摘录):
“一切食物,标榜“卫生”与“维他命”内,普通都很难吃,例如科学制造的酱油,果酱,还有一种“十字面包”,小圆面包上面涂着个糖质的白十字,一股医院的气味也许不过是心理作用罢。所以现在聪明的广告里也有“老法酱油”这样的句子了。”
“吉利”(全文):
“炎樱的一个朋友结婚,她去道贺,每人分到一片结婚蛋糕。他们说:“用纸包了放在枕头底下,是吉利的,你自己也可以早早出嫁。”炎樱说:“让我把它放在肚子里,把枕头放在肚子上面罢。”
“绿袍红钮”(摘录):
“墨绿旗袍,双大襟,周身略无镶滚。桃红缎的直脚钮,较普通的放大,长三寸左右,领口钉一只,下面另加一只作十字形。双襟的两端各钉一只,向内斜,整个的四只钮扣虚虚组成三角形的图案,使人的下颔显得尖,因为“心脏形的小脸,”穆时英提倡的,还是一般人的理想。本来的设计是,附带地还有一种桃红的Bolero。这种西班牙式的短外衣,现在已经过时了,可是这里的一件,和从前的流行的有点两样,所以还值得一提。印度软缎的桃红外衣,胸前敞开,细长的袖管,袖口像花瓣的尖,深深的切到手背上,把一双手也衬得像纤长敏感的。后身也剪出个尖子,为了要腰细。暗绿,桃红,十七八世纪法国的华靡——人像一朵宫制的绢花了。”
这种文字在“流言”这本散文集中随处可见,“字字珠玑”这个成语是用来比喻词句的优美。有时也延伸指文章言简意深,凝炼有力...。 即使以张爱玲的知名度,从以上文字中寻找“珠玑”恐怕并不亚于沧海拾珠。
"我看苏青"一文中说: "人可以不懂她好在哪里而仍旧喜欢同她做朋友,正如她的书可以有许多不大懂它的好处的读者…。" 我认为这段话用在张爱玲身上可能更加贴切。诚惶诚恐,个人的鉴赏与大众的评价大相径庭时,真心希望错的不是我,但终归不敢妄自尊大。
“良善的妓女是多数人的理想夫人。既然她仗着她的容貌来谋生,可见她一定是美的,美之外又加上了道德。”
“上海人是传统的中国人加上近代高压生活的磨练。新旧文化种种畸形产物的交流,结果也许是不甚健康的,但是这里有一种奇异的智慧。
谁都说上海人坏,可是坏得有分寸。上海人会奉承,会趋炎附势,会混水里摸鱼,然而,因为他们有处世艺术,他们演得不过火。”
“但凡有一句适当的成语可用,中国人是不肯直截地说话的。”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
类似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确实不能不令人耳目一新。
女作家苏青在民国时也曾名噪一时,"我看苏青"一文较少人提到,可能是过于犀利尖刻,我则认为应该选作范文。随便摘抄一段:
"…杨贵妃的热闹,我想是像一种陶瓷的汤壶,温润如玉的,在脚头,里面的水渐渐冷去的时候,令人感到温柔的惆怅。苏青却是个红泥小火炉,有它自己独立的火,看得见红焰焰的光,听得见哔栗剥落的爆炸,可是比较难伺候,添煤添柴,烟气呛人。…"
专门研究张爱玲的陈子善教授说:“哪怕她没写过一篇小说,她的散文也足以使她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的散文家之列。她的散文写得够“散”,内中多篇记述了本人的身世背景和成长过程,这无疑对张爱玲研究者和追捧者提供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张爱玲的散文也同时映证了一种生命状态,近距离探悉这样的谜一般的生命状态的完成是极其有意义的。一致的好评或许反映的是人云亦云乃至不得不人云亦云。即使有“倾国倾城”、“红玫瑰与白玫瑰”、“金锁记”、“半生缘”、“小团圆”等颇负盛名的小说铺垫,张爱玲能否跻身二十世纪中国最优秀散文家之列仍是一个疑问;当然一味争论排名,是把文化弄得小家子气了,也是一个很大的精神浪费;就她的总体创作而言,她的中(短)篇小说,而不是散文,应该作为衡量作者最高艺术价值的标准。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于1930年,左联实际上不是一个纯文学组织而是一个政治色彩明显的党派,它搞文学的目的只有一个:推翻国民党。张爱玲早期的成功与左联的力捧是分不开的,她的小说发表在由共产党控制的刊物上。也就是说,是共产党把张爱玲捧出来的。这并不是否定张爱玲的天才,她在1943年到1945年完成了“沉香屑: 第一炉香”、“金锁记”、“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等作品,只能说明她的起点很高,几乎是一步达到了制高点而由此“定格” 。正因为如此,后人对她的期望值更高,总认为她以后的作品应该更好。
自1919新文化运动胡适等人积极推动白话文,回头看“五四运动”前后最早的那批白话文,包括当时一些大家的文字,会觉得那个时期很多文字都不够简练流畅。这是因为民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处于一个历史的转折期, 近代汉语的演变需要一个过程,语言和文字的雕琢需要时间,只有整个文化格局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文学才能应运而生,大的文化框架不完整,文学会无所依附。阅读这本散文集的最大感受不外乎如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