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回 战略相持 薛伯陵长沙天炉战 杨靖宇殉国崴子山
一、长沙会战
1939年4月上旬,中国各战区部队在发动春季攻势中,第3、第9战区奉令反攻南昌。79师师长段朗如畏缩不前,反将部队后撤,其它部队受其影响而停止进攻。5月1日,蒋介石下令限5日前攻克南昌,并按将畏缩不前的79师师长段朗如在军前正法。
4月25日,日军发动随枣会战,损失十万之众,无功而返。而汪精卫公开叛国。鉴此,随枣会战一结束,日军本部便决定在夏秋之交歼灭第九战区,解除对武汉、南昌之威胁,打击国民政府抗日决心,使之归顺“大东亚共荣圈”。
8月中旬,刚成立不久的日军第11军司令冈村宁次,计划于9月下旬发动对第九战区的攻势。蒋介石命薛岳“诱敌深入至长沙附近地区,将其包围歼灭之”。
薛岳紧急构筑防御工事数道,并在长沙城设防御阵地;另外动员民众以及游击部队,破坏交通,使汽车无法通过;在赣江上游、湘江下游敷设水雷,布置封锁火力。这个部署是薛岳于武汉大会战时得意的“天炉战法”。
“天炉战法”就是将兵力在作战带,布成网状的据点,以伏击、诱击、侧击、尾击等方式,分段消耗敌军的兵力与士气,最后,把敌军拖到决战地区,再狠狠的围歼。薛岳保长沙,败日军而成名。

薛岳,原名薛仰岳,字伯陵,绰号"老虎仔",广东韶关人。早年考入黄埔陆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参加孙中山新建立的援闽粤军,不久,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第三营营长,成为著名的粤军"三剑客"之一。被认为是"抗战中歼灭日军最多的中国将领"。
9月14日,集结于湘北的日军,以长江舰队和上百架飞机沿粤汉铁路向新墙河进攻,企图迅速突破,直取长沙。第十五集团军第52军与日军激战四天,双方均伤亡惨重。日军则不断增加兵力,继续向南猛攻。在战况最紧张时,蒋介石告知薛岳,在适当时机可以放弃长沙。被薛岳拒绝。
战前,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长陈诚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到株洲,要求薛岳弃守长沙以北地区,把部队后撤至醴陵、衡山、湘潭一线。薛岳力陈守长沙之必要性与可行性,坚持己见,并以“战败,则我必自杀以谢天下苍生”作誓。双方各执一词,相持不下。
最后薛岳在9月15日深夜向宋美龄电话报告,声泪俱下地陈述理由,并说:“我以个人生命作保证,一定以血肉保卫长沙”。及至25日,蒋介石电令薛岳:“准备以六个师兵力,位置长沙附近,并亲自指挥,乘敌突入长沙之际,侧击而歼灭之。”
薛岳得令后立即布置兵力,在长沙附近撒开一张大网,只待敌军进入而歼灭。28日,敌军分三路大举直扑长沙。湘北各地民众则按照薛岳原来布置,破坏各地交通设施,致敌军补给和援军难以前行。冈村在飞行视察了战场之后,被迫放弃进攻长沙。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为呼应德国在欧洲战场的进攻,积极调兵再度进攻长沙。日军有岗村宁次指挥,从1938年至1944年,先后四次围攻长沙。
前三次长沙会战,薛岳所指挥的部队共歼灭日军11.75万人。第四次长沙会战)中失利,长沙和衡阳相继失守,但仍给日军造成了伤亡6.8万人的代价。侵华日军总司令岗村宁次,不得不佩服的说“:撼山易、撼薛将军难。”
二、东北抗日联军
1940年初,正是吉林省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气温下降到零下40多度,可是东北抗日联军战士依然出没在林海雪原,与日冠的重兵周旋。为了保存力量,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经过几天的战斗,杨靖宇身边只剩下6名战士了。大家又饿又累又冷,只得紧紧挤在一起取暖。经过一番深思,杨靖宇决定把6名战士再分开行动。
杨靖宇带着两名战士在森林里又转了两天,来到大东沟附近,被敌伪特务发现。在同敌人的交战中,这两名战士都英勇牺牲了。敌人从战士身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断定他就在附近,于是断绝交通,派出大批特务,化装成进山打柴的农民搜寻杨靖宇。
此刻,只剩下杨靖宇一个人了。几天来,他一粒粮食也没有进肚,只吃些枯草和树皮,饿得实在迈不动步,就从棉衣上扯下棉花揉成小球,裹着雪吞咽下去。他正发着高烧,严重的关节炎使两腿麻木得失去了知觉,但他仍巧妙地同敌人周旋。
由于叛徒告密,2月23日下午四时许,敌人在蒙江县保安屯西南的三道崴子山上发现了杨靖宇。杨靖宇倚着一棵百年古松,双手开枪痛击敌人。就在这时,几颗罪恶的子弹射中了杨靖宇的胸部,鲜血染红了他的军装,又渗进了洁白的雪地。杨靖宇面对残暴的敌人用尽全力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壮烈殉国。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人。1932年,受命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决定改名杨靖宇,“靖宇”在朝鲜语有“驱逐外敌”之意。
另外,在东北抗日联军指挥员中,素有“南杨北赵”之称。“南杨”是指在南满活动的杨靖宇;“北赵”则是指在北满活动的赵尚志。赵尚志指挥过许多次战斗,使日、伪军闻风丧胆,发出了“小小的满洲国, 大大的赵尚志”的哀叹。
三、百团大战
自1939年冬以来,日军以铁路、公路为支柱,对抗日根据地进行频繁扫荡,并企图割断太行、晋察冀等战略区的联系,压缩八路军的作战空间,推行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
1940年7月22日,八路军以不少于22个团的兵力,大举破击正太铁路。但战役发起后,各部投入了大量兵力,共105个团20余万人,还有许多地方游击队和民兵参加作战。
八路军指挥部动员了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地区两千多千米的战线上,对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攻击,拔掉了敌人靠近根据地的碉堡、据点,炸毁了铁路、桥梁、公路,使日军的交通线瘫痪。
按八路军总部原来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22个团。当彭德怀、左权在八路军总部作战室听取战役情况汇报、得知实际参战兵力达到105个团时,左权兴奋地说:“好!这是百团大战。”彭德怀说:“不管一百多少个团,干脆就把这次战役叫做百团大战好了!”
另外,1942年5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左权指挥部队掩护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等机关突围转移,不幸牺牲,年仅37岁。牺牲后,延安和太行山根据地为其举行追悼会,并改辽县为左权县。
“百团大战”胜利后,国民党方面许多高级将领恍若梦中惊醒,无不惊呼:“共产党在西北怎么会有100多个团?再加上山东、冀南等地的游击武装,其数量就更加惊人了!”蒋介石例行性地给延安中共中央发去了嘉奖,同时召集国民党高级将领召开军事会议,紧急部署“防共、反共”计划。
“百团大战”过早地暴露了共产党的军事力量,为后来的“皖南事变”埋下了隐患。
四、皖南事变
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双方发生遭遇战。5月16日,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日下午4时,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战死。
就在这个时候,10月19日,蒋介石发出“皓电”,限令黄河以南新四军于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同时密令其数十万军队准备进攻华中新四军。为顾全大局,决定将皖南的新四军撤到长江以北,并连电东南局和军分会书记项英,乘国民党军尚未部署就绪,迅速率部北移。
1941年1月4日,项英率新四军军部和部队共9000余人北移。6日,当进入安徽泾县茂林地区时,突遭事先埋伏的国民党军队7个师8万余人的包围和袭击。经7昼夜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2000余人突出重围外,一部被俘,大部壮烈牺牲。
军长叶挺与对方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17日,蒋介石竟反诬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其番号,并声称要将叶挺交军法审判。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周恩来向国民党提出严正抗议“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并在新华日报上刊登。中共中央决定重建新四军,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刘少奇为政委,继续坚持长江南北开展敌后抗日。
1946年4月8日,叶挺、王若飞、博古、邓发等在乘飞机飞往延安途中失事遇难。
1942年4月30日,在晋冀鲁豫区和相关军队系统的座谈会上,刘伯承无可避免地提到了“百团大战”问题。随即,毛泽东在整风运动中,把刘伯承的那份报告交与大家讨论。后来,彭德怀就百团大战的战略战术作了一些检讨。
五、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宣战。美国总统罗斯福正式向蒋介石提出建立中国战区。1942年元旦,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发布《联合国家宣言》,中国作为四大国之一在宣言书上签名。同盟国正是推举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统帅。
为了保障当时中国惟一有效的国际交通线滇缅公路,并援助新结成的盟友英国,1942年3月,中国10万远征军入缅作战。
1942年4月17日,远征军派新编66军38师113团前往解救被日军围困在仁安羌的英军,使7000余名被围被俘英军及500余名美国传教士、新闻记者得救脱险。仁安羌大捷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第一次主动进攻日军取得的重大胜利,被称为是“亚洲的敦刻尔克奇迹”。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曙光初露的时候,中美英三国首脑蒋中正、罗斯福、丘吉尔于1943年11月22日至26日在开罗举行会议。
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重庆、华盛顿、伦敦三地同时发表《开罗宣言》。关于台湾回归问题,《开罗宣言》的其主要内容是:中、美、英三国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在《开罗宣言》之后的1945年7月26日的美、英、中《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第八项重申“《开罗宣言》之条件必将实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