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小善,益之于公

作者: 清隐于雾 | 来源:发表于2017-12-09 22:12 被阅读0次

"人之初,性本善……",当私塾中传出朗朗读书的童声时,华夏儿女的善本性于书香墨味之中源流下来。

当人类从猿类开始,在漫长的进化岁月里,缓缓挺起腰杆,直立行走之时,人类社会渐渐形成。而在社会发展中,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离人人之间做到均等公平的程度还有一定时间。可能这一角的他在阳光之下健康欢乐,有着恰当的物质基础,同时能享受于在知识的海洋翱翔;然而,另一隅的他只能于烈日之下遭受生活的煎迫,茫然的未来使他们冷漠,心田上干涸的痕迹是父母的缺席,被打磨掉的是心中的暖意和前行的真诚,甚而连知识的海洋亦只能摸黑前行。

但是,据《魏书·孝文帝本纪》记载,北魏太和七年,冀州和定二州闹饥荒,地方贤良人士“为粥于路以食之”。此举救活了数十万人。古时的阳光下,会目睹这么一幕,在有草木搭成的简陋的难民所下,几口庞大的粥锅冒着浓浓的白色雾气,老百姓们排着队领走一碗一碗粥,人群中似乎有感激的碎声蔓延着,但不吵。施粥之中,香味混杂着慈善的温暖飘散在天地之间。

还有比较重要的就是身载儒学使命感的宋代士人群体举办的义学了。与当今现实相似,贫寒之户若是想改变自己的命运,无疑是踏上科举一路,但其一困难便是学费了。而具有免费入学制度以及适当的提供学习用具补贴的义塾便如夜灯照亮了士人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入世之路,有如同心圆传承了士人的慈善传统。

其中,无论是施粥,还是义塾,都承载了一份慈善的意义。古代慈善的根由,其一是有政府的强制性;亦有士人受儒家思想的英语而秉承乐善好施的品德;亦有宗教信仰者们的仁爱之心。一以贯之,纵使有着政治的因素,但多是在文化的默化,慈善的传统在历史的长河溯源流到今日,化为公益。

公益原字是"公共利益",但依我拙见,亦可解释为"益之于公"。这一解释更倾向于使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可以自我生存的能力,是一种长期,可持续的公益形式,更进一步的话,甚至可以达到反过来回馈的境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有的生存方式,通过自我的努力,更显有效和满足。

现代公益体系的日益完善,公益方式的增加公益人群的增加,种种迹象无不展现出受传统文化的晕染传播来的公益理念。例子也是有迹可寻,有线下公益,也有网络公益。距离慈善法实施[2016.9.1]已经有一周年之际,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亦正式上线;还有各类的公益广告。

公益群体确有很多,但我想侧重提及的是青年人群体的公益。有人说过:"大学生是中国最活跃的公益创业群体。"的确,在现代的大学里,大学生参与公益的形式有多种选择。学校,社会也会予以一定的支持,特别是各类社团活动。而且,青年人身上蕴涵着有不灭的强大。吴晓波曾说:"青年的力量生生不息。"当青年人致力于公益事业时,公益精神的传承已经八字有了一撇的程度。青年人的公益,说实话,是一个相互成长的时光。不论是对公益的发展,亦或是对青年人的成长,对有一种正面的作用力。

青年人在行动的这份公益精神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传递了爱心。这一切渐渐地让公益慈善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同时青年人对于公益的心态更有了更深的认识。做公益并非简单的施与,更多是在扶助他人的同时也获得自己内心的充盈,自我价值的实现。再者,公益精神的发展中亦促使真实、公信、透明这些公益的价值底色的推广。更有意义的是,大学校园的公益更能使之成为青年生活的一部分的理念。公益之后,亦有回响。青年人对于情感与社交的需求,对人生迷茫和困惑的疑问,都能在公益中得到一定的解答。

譬如,当你参与社团,到了社区帮助到一些外来务工子女。尽管我们心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信念,给孩子带来一份小小的欢乐和一些基础的知识,但我们还是在其中锻炼到自己,有时候与年幼可爱的孩子相处,甚而能感觉心中轻松,亮堂欢喜。大概是属于一种生机和童真的力量。

当于人流涌动的博物馆站立,遇见各色有趣的灵魂,操着不太熟练的英语,努力回忆背了很久的讲稿,为倾心于古物,眼中带着好奇的亮光的游客讲解古物的故事;有时候亦会倾听你我他小小却独一无二的故事,为彼此留下一份回忆。思想与思想的碰撞,迷人得让人在站立的日子里稳稳地成长着。

当于社区里看望一个个年迈的长者,我们互相问好,关心,仿若血脉相连的儿孙。老一辈与年轻一辈的交流,如同传统的延续。长者如同一本大书,有着历史的脉络。我们听着古旧地道的当地话里透出的和蔼和哲理,听着老人家的小故事。彼此的关怀,人间烟火里,这份情给我们无比的温暖。

当我们在明信片上写下祝福,鼓劲的话语时,我不知道会是谁收到这张简单的纸。但我觉得它能为远方的你带来一份小确幸,希望它为你一份神秘的力量。笔尖下的一撇一捺,愿给你的心尖尖一点点温暖。墨水晕开的清味带着阳光的香气发酵,飞至你身边,是心与心无间隔的奔赴。愿我的蓝信封给你的小日常添上一抹天空广阔的淡蓝。

也许越加深入了解公益事业,会觉得自我的渺小无力,但青年正当少年时,努力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传递各自的一份温暖,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

从古代的慈善到当今的公益,变的是形式,变的是参与者,不变的是一份人道主义精神,一份公益的意识。公益是大家的公益,我们需要的是一份"大众公益"的氛围。愿我们缺的是机会,确有拳拳热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中小善,益之于公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npi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