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神教育

精神教育

作者: 燊燊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23-10-01 23:41 被阅读0次

    传统意义上,身体被视为与精神相对的物质性存在,要实现精神的升华必须无视和弃绝身体,通过斋戒、禁食、苦行甚至是鞭笞自己才能体会到精神的存在。

    而今天的精神教育,更加强调身体、心智(意识、思维与理性)和精神三者的和谐统一。精神发展仍然要对肉体的食色之欲进行节制,然而,身体的节奏、感受、活动、平衡等成为实施精神教育的基础。

    施泰纳认为:人是由身、心与灵(或曰精神)三者结合为一体,身体是人存在的物质基础,精神是人存在的永恒超越本质,两者借心智中介得到沟通。

    黑格尔系统地探讨过意识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问题。意识经历了从感性与知觉发展到知性、理性和精神的一个连续过程,对它最初察觉到“在那里”的东西获得越来越丰富的理解。“意识认识到,对象或它察觉到的东西的‘内容’并不仅仅只是这个、这里、这时的纯然直接性,而是一个有着多种属性的统一事物。”

    随后,意识发现认识的对象也是可变化的,开始专注于自我,对象性思维转化为自我意识,随后将对象扩展到由自我意识本身的活动所造成的世界,即道德、科学、艺术、哲学等。由此,意识抵达了精神。

    心智教育或知识教育是精神教育的中介,精神的养成要经由知识的获得和理性的壮大,然而只强调理性智能或逻辑思考的知识教育却无法达到精神的领域。

    知识教育受制于对象化思维,认识对象与认识主体处于分离状态,未能合二为一;精神的关注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其重要特点表现为二元性的消散——在自我与环境之间、刺激与反应之间、过去与现在及未来之间几乎没有区别。

    精神有着独特的本质直观、超验还原式的认识方式,知识教育却主要诉诸于理性的逻辑推理。因是之故,“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知识越多越觉得无知,只注重攫取知识和占有知识的教育反而导致了精神的空虚;而解放心智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精神的生长。

    一个心智不成熟的人,拥有知识却缺乏对社会认知,甚至是缺乏对自我的认知。所表现出的浅层需求大抵是穿什么、吃什么、玩什么……多巴胺的索取欲望肤浅而强烈。不能说这样的人是不对的,但一定是缺乏思考和探知欲的,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创造了吧!

    芸芸碌碌,到底什么才是精神的追求,我们作为教育者,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在这个网络信息时代,我们早已经不是获取知识的首选方式。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到底怎样才能激发孩子们对精神世界追求的欲望,一个拥有对精神世界渴望求索的孩子,他的关注点不再会是乏味的、无聊的网络游戏,也不再会沉迷于自己想要拥有的装备、想要品尝的美食。

    思想引领与价值观输出,对教师的首要要求,是有思想且有追求、有正确三观。育人之大计,不容轻视。每个时代,都需要有担当者来唤醒睡着或者装睡的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神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qsb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