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看到同事朋友圈晒出的各种挑灯夜战,为了学校工作,舍弃小家,特别是无暇顾及自己孩子,让自己孩子承担不该她年龄段该承担的,就总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替他们的家人心疼。每每这时我就特别认同常老师所说的: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是一个仅靠热情和勤奋就能干好的职业,他还需要很高的专业技巧和专业智慧。
教育学者王晓春也说过这么一段话:对现在教育界流行的所谓师爱,我过去曾经这样评论,我们的教育越来越缺少阳光阳刚之气了,它正步家庭教育的后尘——正在变成一种软绵绵,粘乎乎的,薄片状的东西,一点都不丰满,一点都不大气:婆婆似的规则,保姆型的保护,警察式的管束,唠唠叨叨的说教,掰开揉碎的讲解,喂奶喂饭式的灌输,充斥着教坛。到处都在谈师爱,几乎人人都在讲说爱的神奇力量。爱的颂歌如雷贯耳,响彻云霄……但学生并没有被我们所谓的“爱”感动得稀里哗啦,似乎反而更多了“不知好歹”的“小白眼狼”,更有甚者是:举刀相向!我们老师自己呢?也常常抱怨着工作的忙和累,抱怨着学生越来越难管了,家长也越来越不配合了,却忽视自身专业素养上的严重问题,忽视自己专业上的进德修业,我们的教育又怎能不出问题呢,我们自己又怎能不身心疲惫呢?
因为我们忘了我们为人师者身上其实更需要的从容,优雅,淡定。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们的教应该是:教为了不教,管是为了不管。非常认同常老师的两个管理法宝:分工和授权。我们班主任工作要分清哪些工作是可以分工和授权的,该减要减,该丢的丢。孤军奋战的苦与累,不说效率,我看只有疲于奔命。相信学生,与学生一起参与班级事务的管理,“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让学生动起来,那么每一位学生都可以是老师的得力助手。班级自主化管理,使每个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我们老师也才能真正感受到教育的轻松,快乐,幸福感也就随之提升,也才能真的享受站在讲台上的工作,享受和学生一起度过的岁月,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光明的诗意的生命场。也才能有情怀,沉静下来去用心挖掘教育教学中的细节,试着读懂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在教室里开出花来,这才是最有光芒,最具美感,最有价值的教学教育。
教育不应该是人为地简单化:用敬业精神替代专业智慧,用天然爱心替代专业尊严,不讲效率,不讲科学,不讲专业化,辛苦地走在高耗低能的路上——拼时间,拼体力,拼汗水并不能带来最好的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