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8fe454791183418c.jpeg)
上课环节:
在整堂课的导入环节,孩子们先是观看了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短片,在一片惊叹声中,晓丹老师的课堂拉开了帷幕:“如果你是一位观看了钱塘江大潮的小游客,你想描写大潮的哪些方面呢?”孩子们开始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有想写大潮的速度的,有想写潮来时的声音的等等,晓丹老师告诉孩子们,这个就是我们将用到的写作材料。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fb33e7bfb44b1b33.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a5eabefdcb03027f.jpeg)
随之,孩子们经历了第一个矛盾点——这么多的材料,我该怎么组织起来呢?晓丹老师将这节课推到了第二个环节:组织结构。在晓丹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文章的写作顺序问题,结合视频短片,孩子们和晓丹老师一起总结出了这篇待写作的文章可能有的写作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时间顺序、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等等,接着,在选择第一种写作顺序的基础上晓丹老师抛出了第三个问题:那我们该如何选取角度来丰富我们的写作材料呢?晓丹老师以《观潮》文本的第一段关于“潮来前”的文本内容为例,孩子们在朗读第一段后迅速发现,原来我们可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进行描写。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7a3716d588aea299.png)
学到一招的孩子们对课堂更加感兴趣,在晓丹老师已经形成的写作框架上开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抓住孩子们的兴奋点,晓丹老师迅速切入下一环节,带着孩子们对“潮来时”的场景进行集体创作,孩子们围绕自己提出的写作内容,借用自己总结出的视觉听觉的写作角度,你一句我一句,创作得好不热闹。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92a69969acdd3da1.jpeg)
此时,晓丹老师以《观潮》原文本为工具,带着孩子们将自己的创作与原文进行对比朗读,引导孩子们发现,原来要把一段文字写好,光有写作角度是不够的,还要有丰富的修辞的使用。越来越神秘的晓丹老师当然不会单纯的止步于修辞的学习,而是将这种学习和实战联系到一起,和孩子们一起练习“雨”的描写,将张爱玲等大家的文字节选出来,让孩子填补空白,孩子们在感受文字之美的同时,对个中修辞手法使用的体会更加深刻。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f1a23048facb193c.jpeg)
教研环节:
教研初始,晓丹老师谈到:自己今天的教学目标,即训练孩子在写文学文本的时候,能够按照选取写作材料-组织文章结构-选取写作角度-丰富语言表达的框架来进行,主要的课堂重点是在本堂课的后半部分,但由于时间关系,后面的内容稍微有点紧,导致后面的实战练习稍微有点赶,而且在本堂课小节的时候没有总结得特别明确。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78e5974eab452b1a.jpeg)
张静老师说:可不可以在一开始出思维导图时,尽量让孩子大胆地说,开放性多给到孩子。另外,最好让孩子有一段真正静下来动笔的时间,写完之后交流,教师接着就可以用常见的修辞勾画方式投影呈现,让孩子可以将待学习的内容一目了然。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e2130c7cca2c64d0.jpeg)
子洋老师提到:后面设置的练习内容都是围绕修辞的,前面的结构没有涉及到、没有展开做;集体创作部分应该给到孩子更多的独立思考时间,集体创作的效果可能不尽人意;关于雨的文本节选,空白的内容要求不是很明确,想让孩子补充的是什么内容,这个要求可以再明确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ed7b523516f86d45.jpeg)
欣悦老师谈到:借用王老师说的几个层面来说这节课,首先在课堂秩序方面,班里的孩子是一直在老师的掌控之下,秩序非常良好的;在目标方面,一开始就告诉孩子本节课的目标,孩子在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之时就会有明确的朝向;另外,本节课结构也很明晰。唯一的一点建议可能就是在目标的把握上,存在一些偏差。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23e2f5642d1ef3a5.jpeg)
东方老师说:最后的对比部分,不太清楚老师想要的是什么样的效果,会不会让孩子有一种自己写得不太好的感觉呢?但是这种方式很好,但是孩子通过这种对比到底能不能得到我们老师想要的启发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559158be295a6b9e.jpeg)
贾佳老师提到:整节课我的感受是听到最后有一点晕,在这节课的设置里面有视觉和听觉,也有各种修辞,但到底老师想要孩子接受的重点是什么?需要在小结的时候点清楚,总的来说,本节课内容设置的还是有点多。
![](https://img.haomeiwen.com/i13954452/ff686350cac75753.jpeg)
最后王云老师对本节课进行了总结点评:
首先,王老师对目前年轻教师成长课的听课形式进行总结,他提到,听课通常有三种形式:第一,是将自己当成一个学生来听课,这种形式的后果是我们年轻教师长期下来会不由自主的将自己当成一个观众,去看这堂课设计的到底精不精彩;第二,是将重点放在教师行为上,会导致总是在纠正别人的错误;这两种听课形式都是错误的,第三种正确的听课形式是你要成为设计者本身,去看如果你作为这堂课的设计者,这堂课的目标对不对,教师的哪些行为是合不合适,是否是指向目标的;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归根到底,当我们听完一节课,我们的脑子里应该有一份马上可以上课的教案。
所以,真正做法应该是大家听完一节课,我们面临了几个问题,大家聚在一起研讨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这样大家才会形成一个问题共同体,我们的成长课才是有意义的。
接着,王老师谈起了对于写作课的看法。
写作本身不是一个可以短期形成的目标,所以大家只能在片段上玩花样。一节作文课我们应该做的是如何让孩子去体味文学作品的优美语言,而不是在作文中写了几个成语或者用了几个好句就是好作文了。教了比喻句孩子会用比喻句,这种思路是错误的。写作的标准应该是语言简明、连贯、得体。什么叫“得体”?比如:如果孩子写得单调,那你就要强调生动性,即让孩子的写作从平面的到丰富的,从固定的到渐变的,这样就会在孩子的文章中形成一个空间,这个就是生动性,而你写的任何一个东西都可以这样来教——就是一个怎么把东西写生动的过程。
授课老师:邵晓丹
图/文:付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