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博仁老师,大爱付出的志愿者家人们,第二期印证班2班一大组4小组的家人们,大家好很荣幸迎来我撰写家书的日子,每次的家书都是一场心灵的内在之旅。结合两周一次的小组见面会,总结复盘,家书是再次加固了对所学内容的日常运用,无论哪种方式,以什么样的形式呈现,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本次我分享的主题是《止语》,曾经多次用到“止语”这个词汇,那时是对“止语”浅显的知道,还不能够真正的做到、进入到“止语”的状态。
博仁老师引领我们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以及在不同班级不同岗位的志愿者担当,我感触最深的是随着在诚意班快节奏的点评责善志愿者服务工作,进入不同的班级就会及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与相应的班级同频。通过做点评责善志愿者服务工作,从原文处入手,到个人解读,到通过个人践行印证案例深入挖掘自己,再到通过家人们的优秀功课深入剖析内在的自己。这个过程,不仅是学习成长的机会,也是修身正己的美好时刻。
以他人为镜,修身正己。
最近一段时间里我提升最快的一个点就是孝道的落地践行,而在践行孝道方面带给我的觉察,就是止语。明显感受到面对父母的唠叨、指责、抱怨,由心而发选择止语,止住的是我的情绪,去除的是自己内心的私欲。
这对于我来说是修行里程碑中的一次跨越。回顾过往,为什么曾经的家庭环境整天乌烟瘴气,话不投机就会引发一场口角之争,压抑得我都无法呼吸,我哭过,悲痛过,纠结内耗过......如今的我已经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觉察自己,当情绪来临时,我学会了及时调整转念,这时“止语”就是我最大的法宝。
比如今天上午去地里干活儿,工具连续两次“罢工”,似乎是在和我开玩笑,又好像是在故意考验我,镐头掉了两次,我自己弄了半天又修不上,只好回家求助于父亲。第二次回家时,父亲说:“我用了好长时间一直好好的,没出现掉头儿的问题。”本身我就带有一点小情绪,听父亲这么说,意思是我的问题,就不太友好地回答说:“你用着没有问题,不代表我用着就没有问题……”其实后面我想说“这又不是我的错,一趟趟往家跑耽误事儿,再说了曾经我也是干活儿的把式,又不是第一次用,我还委屈呢……”这时立刻引发自己的觉察,止住了想说的话,从而也终止了一场和父亲之间的口角之争。
回到地里,我回味父亲说的话,他老人家用着没有问题,那就是我的方法的问题咯。于是我逐渐摸索最恰当的方法,寻找我与工具、玉米秸秆三者之间的协调性,正所谓天时地利人和嘛。
中午时分回到家,父亲问我:“又掉头儿了?”我心平气和地说:“快了。”父亲二话没说,拿起工具叮叮当当修理起来。
下午再度与父亲合作,思绪回到了一年前的秋收时节,那时的我心中对父亲充满了敌对情绪,因为在当时看来,无论我怎么做,都达不到让父亲满意,对抗情绪充斥着我的内心,和父亲之间的关系一直僵持着,再怎么着也不会想到当初坚硬冷漠的心,经过一年的磨炼,如今变得柔软而温和。
每年按部就班重复着同样的活儿,同样是面对父亲的叮嘱,曾经看作是摆脱不掉的唠叨、抱怨、指责,一切都是手指向外,灯下黑,看不到自己的问题。如今我心存感恩,首先按照父亲的意见简单听话照做实干,即便是偶尔会有一点小我的情绪出来捣乱,我及时转念,寻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节奏,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把我的节奏带偏,而是内心静定,情绪稳定,在调整心态的基础上,寻找与父亲同频的契合点。这个点终于找到了,不仅是让自己舒服,更是让他人舒服,我豁然开朗。忙碌中带着一份觉察,这份觉察自始至终都是在止语中完成的一次灵魂升华的修行。
看着父亲的背影,我不仅为曾经对父母的傲慢而自惭形秽。无论里里外外遇到任何事情,父母永远是第一个为我们遮风挡雨的人。然而自己不仅没有做到以德报怨,却还总是对父母产生敌对情绪,不仅没有做到以德报德更没有任何感恩之心。
通过三年多在致良知平台的学习,回看今天的自己,终于引发了我良知的觉醒,在止语中学会了对父母保持恩悲敬。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感恩阳明心学平台给到我认错、改过的机会。
前路漫漫亦灿灿,往事堪堪亦澜澜。家是最好的修道场,止语是修行最好的方式,此时修心正当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