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Ben:
当时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做?从没写过剧本的。但就是傻乎乎的无知无畏地扯着嗓子说:我要成为最好的编剧,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我当时头脑一片空白,现在想起来也是一阵空白,哪里来的白痴能力,为什么要那么说呢?!不过幸好结局还好。
你知道,最近公司的杂志取消了,报刊部的同事们都面临选择:是去公司新成立的编剧部还是去自己另行做选择。我想都没想就之际第一个站出来:没啥考虑的,进编剧部。因为小时候就喜欢看电视,做编剧还能写电视给别人看。决定了:成为最好的编剧。大脑就这么匆忙地做了决定,可能也是我本就是3个月不到的新员工吧?对这个报刊也没什么情感。本来就喜欢天马行空,才写的星座,编剧不是也天马行空,想着行哪里的空都一样。
然而编剧部不是说想进就进的,领导提前说过编剧部不好进,我当时想有什么难,然而……
编剧部的老师第一天就说没有经验的要写一篇文章,一篇关于怎么写好剧本的文章,我天呐,我当时心想,你让我写一篇关于吃关于星座的,我马上给你出8000字都行,可这个关于剧本的这个命题作文在我的经验里根本没有,这不是难为人嘛。
我去找经理说,但我从小会察言观色,他也是默认这种行为的。放弃这些无用功,我问自己是不是想进入这个部门,心跳很厉害,那就为这个文章努力吧。
我看了很多的电视剧,电影,总结出自己一些肤浅的总结。然而我自己都觉得有点说不过去。管他呢,先交了再说,不是有句话说先跑起来然后再调整跑步的姿势吗?然而根本没机会去调整步伐了,人领导说:这是流水账不是文章,也没什么建设性的观点,没有任何的思考在里面,觉得有必要劝我继续写杂志,我的小脾气马上上来了:再给我5天的时间。
很焦灼,给电视台的一个姐姐打电话问我该怎么做?他给我推荐一本书《如何成为更聪明的人》,说如果是只写一篇文章,这本书够用了,可我并不想变得更聪明,我想写一篇关于编剧的文章,是不是应该看编剧类的书,她说你只管去看,编剧类的书他们比你知道得多,你就看这本书,然后我再给你发几本适合你看的导演类的书,或许你就知道该怎么做了。
听说照做,深呼吸,调整自己,开始看书。用了一天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开始写文章。下面是文章咯,我是用A4纸手写的呀:
《关于剧本那些事儿》
无论是写一部什么剧,剧本最具有特点的,就是它的格式了。剧本的格式由于它的功能性要求,算是比较固定的。并且剧本只是创作的一部分,第一步,后面它还需要导演、演员、灯光、舞美的共同创作,因此剧本的说明性和指导性就非常重要,第一要务是要能做到让其他共同创作的人看懂,知道怎么去操作。
第一页剧本三要素:场景描述、行为动作以及人物的对白。
比如搜索“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剧本”就会非常清晰地看到每一个人物的行为动作,场景描述,人物对白,这共同诠释了人物的性格。
如果是电影剧本,格式就会更具体和复杂,要在场景描述中要有时间、地点、室内/室外,话剧更简洁,所以只需要描述主人公此时在舞台上的状态就可以了。
冯小刚在一次访谈中说剧本对导演的指导意义巨大,说刘震云给到他《1942》的剧本,他翻开第一句就晕过去了,那句写着逃荒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头。在小说里,这样一句场景描述是提供给读者去在脑中想象,而在剧本里,这是要呈现出的画面。
剧本在用描述性语言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可视化”三个字。就是你的写出让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来他状态的东西。演员才知道怎么去演,导演知道怎么去导,每一个机器的位置,灯光等大家的配合协作。比如一个人他特别的伤心,你写“xxx很伤心”,这就是剧本中无效的描述,你可以写这个人边哭边抽纸巾,或者边哭边砸手机,总之要写他在做什么,而不是他感觉到了什么。因为角色的感觉不会被观众所看见,只有行为和对白是可见的。
对白台词方面,好的剧本语言都是非常凝练,每一句要么交代人物,丰满背景,要么推进剧情。作品和作品的剧本质量,我们在看剧时候就会有明显感觉,好剧是两个人物聊天针锋相对字字珠玑,对比下有的剧的对白就会拖沓尴尬。这就是剧本语言在发挥作用。一个人的话怎么起,另一个人的话怎么接,创作时都是要经过反复打磨和推敲。如果写剧本的时候是有角色原型的,这样的人物都更容易生动立体,也是因为创作的过程中更有方法和渠道去丰富人物,因为可以去感知到同样的感觉要出来她会怎么说,会怎么做。
好剧本的前提是讲好一个故事。是一个“谁在哪儿干了什么”的故事,并且要强调故事角色的变化。好故事的内核总是相似的。
罗伯特麦基给了一个故事的形式:在叙述的开始,主人公的人生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中,并透过他的核心价值观表露出来,比如幸福或者悲伤。紧接着,打破平衡的事件发生了,不可避免地颠覆了主人公的核心价值观。例如,他可以坠入爱河,这是一个正面的事情,或者他失去所爱,这是一个反面的事情。为了找回平衡,主人公决定采取行动。从这一刻起,一系列因果相连的事件随之发生。随着时间流逝,动态逐渐地令核心价值观在正负电荷之间来回摇摆。故事的最终事件彻底改变核心价值观,进而把故事推至高潮,主人公的生活重新回归平衡。
再拆解成十个部分:
1、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平衡
2、突变发生的意外之事;打破
3、经验沉淀的应对方法;本能
4、自己所想的投入试炼;发展
5、伪成功/伪失败;好像是有点进步性的成功
6、面临的二度打击;失落
7、不愿起来的至暗时刻;谷底
8、突然出现的灵魂导师;觉醒
9、新思维下的化险为夷;战斗
10、最终新的思考方式带来的结局:圆满或者带着想象空间
这个时候故事要进行到整个主题最核心的位置,你作为编剧想和观众探讨的,你思考过很多次的争论和纠结,都要在第五部分开始体现。紧接着命运没有放过主角,主角在短暂休息之后,再次迎来了二度打击。接踵而来的就是至暗时刻,也就是第六部分。这个打击需要让他彻底沉入谷底。然后主人公也会在自己的至暗时刻,或是遇到灵魂导师,或是隐忍蛰伏受到启发,重新振作。然后就是最危急的时刻,主人公战胜了敌人,更解决了自己的心魔,化险为夷,这个时候的剧情要揪住观众的心,让他们口干舌燥、目不转睛。然后迎来最后部分,也是故事的结局。
这个戏剧框架,依然和英雄之旅的一模一样。
剧本需要好故事,好故事都有它自己的框架,框架就是如上。
谢谢老师,请指正。
然后因为这篇文章我进入了编剧部,并且在众多的小姑娘里,也是一颗闪闪发光的不同凡响的剧本之王啊,也或许这是我自己的认为,但我觉得老师看我的眼光不一样了。
无论过什么样的人生,不管在什么时候,都得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啊,能力在手,不怕意外临头。不禁感慨一声。这半个月经历了一次人生啊,人生不会遇见很多大事儿,但是一旦是遇上了,就得用上平时自己不断练习的思想、想法、行动得到一个自己能力集中的表现,表现好坏都是你的尽力而为,这尽力而为里有察觉你之前的所有的积累和思维,以及你对事件结果的解决方式的总结,复盘和日后的行为的修正,新习惯和新思维方式的去培养。
所以啊,你看,所有的被迫成长都是因为没有主动选择,没有主动选择是因为能力支不起临时发生,所以并不是所谓的一夜白头,也并不是瞬间长大,很多人经历了同样的事儿并不是全部如此的。就像这次一开始对剧本一无所知到成为“剧本之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