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6

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6

作者: 水中鱼_e6ee | 来源:发表于2020-05-08 00:03 被阅读0次

村子里有一个会针灸的村民,姓万。在夏天的时候,请他的人多,也就是帮忙,不会收起任何费用。像婆婆一样,拿三五个鸡蛋作为谢礼也不会拒绝。

作者2019年10月1日拍摄于新疆巴音布鲁克草原九曲十八弯  

治疗闭痧是他的拿手活计,闭痧是老家中暑的称呼。

有一次我在外面玩得中暑了,婆婆就请他来给我扎针。他拿个脏兮兮的布包,摊开来,有长短不一的银针十几根。也没有用酒精消毒,就是用手指在银针上扒拉几下,算是清洁了。拿起银针,在腿上,头上,背上的穴位上扎了好几针。有时候会问一声,酸不酸,麻不麻等等,我都据实回答。有时候他会用手指搓捻银针,再等待一会儿,再搓捻一遍。一边扎针,一边跟婆婆聊天,一股云谈风轻的感觉。他说,扎针最大的危险是“斗针”。这个时候就要胆大心细,要下得去手。一旦处理不好,会要命的。我吓得不敢吭声。好在时间不长,银针拔出后就能感觉轻松不少。他又叮嘱一番,不能下水,不能吃油腻的食物等等。

“斗针”的说法,是在用银针扎了几根后,人的反应过大,全身冒出稀汗、痉挛,颤抖不止。这个时候,不能取针,还要加针。有时候要加上十几针。这就要考验针灸的用针的水平和临场的应变能力了,这种情况相当少见,我从来没有见过,也就是听说而已。

曾经听过他的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他同村子里的一个同伴外出,走在一片沙洲上。看见一个人脸色苍白,躺卧在一颗树影下。双目紧闭,动弹不得。见状后走过去看了看,就对同伴说:闭痧了。同伴说:你救一救。他说:银针没有带在身上。转身朝四周看看,说:你去那颗簕树拔几根簕来,我试试。一种全身长满很长刺的树老家称为簕树。同伴拔来十几根树上的刺,勉强算是当成银针使用,不敢保证能否治好,但是,不治肯定死掉,有点“死马当成活马医”的感觉。结果是救人一命了。

想起了婆婆“刮痧”。记得小时候,婆婆给我刮过几次,趴在条凳子上,露出背部,婆婆会拿来一把陶瓷的调羹,瓢上一调羹清油,洒在脊椎周边,用调羹慢慢地从上往下轻轻地刮,由于油脂的润滑作用,加上陶瓷调羹光滑的表面,刮痧时一点都不痛,当清油被皮肤吸收后,会再添加一调羹清油,直到背部给刮的通红一片才罢手。

还有一种是“钳痧”,是用弯曲后的食指和中指沾上清水在脖子周围的部位拉扯皮肤,会听见手指碰撞的声响,脖子上被钳得青紫,有点疼痛。“刮痧”和“钳痧”是闭痧不严重的情况下才会使用,严重就要针灸了。

邻居婆婆会治疗腿痛。像是放血疗法,叫着了“暗箭”。方法是在光线好的地方,撸取裤腿,脚绷直,一手托着膝盖处,眼睛在腿弯处寻找静脉血管,找到特别青色的地方,用一根缝衣针扎下去,鲜血就会冒出来。有时候会喷射而出,邻居婆婆还会说是公的。当鲜血是流出来的时候,就会说是母的。也能治好腿痛。

村子有一个“老童倌”,姓万,年纪在五旬以上,毛笔字写得很棒。过春节的时候,全村子的对联几乎都是请他来写。当时村子里认字的人也不多,能写好毛笔的更少。倌,老家是对男性的尊称,比如新郎倌。童,是童生,是对读书人的尊称。“老童倌”故去后,村子里的对联就就差得很多。像我这种鸡爪字体,也得上阵,还得帮邻居涂鸦一番。

一张红纸,大概就一开大小,是由红色在纸张上刷成,边缘留有毛边,质量较差。可以裁剪成一副大些的对联,一个横批,贴在大门;一幅小些的对联,一个斗方,贴在后门;剩下的裁剪成小条状,比如写上“五谷丰登”等字样,贴在灶台;“六畜兴旺”字样贴在猪圈等部位,整张红纸没有一丝一毫的浪费。


第一章 涂家围子(上):1  2  3  4  5  6  第二章 涂家围子(下):1  2  3  4  5  6


第三章 搬迁到下赋策  :1  2  3  4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1  2  3  4  5  6


第五章 村野童趣(二):1  2  3  4  5  6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1  2  3  4  5


相关文章

  • 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6

    村子里有一个会针灸的村民,姓万。在夏天的时候,请他的人多,也就是帮忙,不会收起任何费用。像婆婆一样,拿三五个鸡蛋作...

  •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1

    1970年,主政江西的省革委会主任下命令大力推广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标准形象化表述:“八字头上一口塘,两边开渠...

  •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3

    玩是孩子的天性。那个时代,是动手能力非常强的年代。在网上看到过一个贫穷地方的孩子,手里拿着一只纸杯:“孩子的玩具不...

  •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2

    记得小时候,大概二年级的样子,在本村上学的时候,参加过一次表演。在老师的带领下,双手拿着一根竹条绑成彩纸毛条棒,弯...

  •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4

    冬天,会有很多走村串户的生意人,弹棉花就是一种。 弹棉花老家叫弹棉絮。来老家的以江苏人居多,一般来两人。农户只有添...

  • 第六章村野童趣(三)5

    生产队也会在家里开大会。生产队的队员,当时称为社员。自带小板凳,坐在家的里里外外,一大帮子人。队长坐在饭桌的上首,...

  • 第五章 村野童趣(二)6

    不记得哪年开始,生产队给每家分配了几分自留田。作为家庭粮食的补充。这些水田的耕种由家庭自己劳作,是抽空还是给时间就...

  • 第四章 村野童趣(一)6

    费一些时间,写一编文字,记一段历史,存一份念想。 老家已经见不到老鹰了,乌鸦、喜鹊也见不到,八哥也相当稀罕。是环境...

  • 第八章 村野童趣(五)6

    每当收稻子的时候,大人就会让孩子去捡稻穗。社员在前面挑禾,会留下一些零散的稻穗。捡拾起来,积少成多。拿到家了,婆婆...

  • 童趣(6)

    谈一谈我小学时的学习情况,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应该是一言难尽,在小学我对学习没啥概念,学的好与不好没啥感觉,挨...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六章 村野童趣(三)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aa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