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书的思维方式:以一个行为发生的瞬间为起点,不断倒推,从这个行为发生前的一秒钟一直倒推到几百万年之前,在这样一个长长的时间链条上探寻行为背后的动因。
2、
3、冲动行为发生的前几个月:压力或创伤下,杏仁核会偏大,形成新的神经,周围神经元变得更容易兴奋,与此同时前额叶皮质会萎缩和迟钝,更容易做出冲动后悔的事情。
4、冲动发生前追溯到青春期: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全,它要到25岁才会发育完全,所以可以理解,青春期更容易冲动。青春期与这次冲动行为的联系:第一,前额叶皮层是最晚成熟的,因此也是受到基因影响最少、受到环境和经验影响最多的大脑区域。第二,青春期和成年早期的环境、经验塑造了你的前额叶皮层,并在多年后那个关键性的瞬间,决定你是否有能力考虑这个行为的后果。////反着说:就是青春期要塑造前额叶皮质,使其能更好的控制杏仁核,使人的行为成熟理性。
5、冲动发生前追溯到胚胎期:环境对人的影响并不是从一个人出生之后才开始,而是在孕期就开始了。例如:如果母亲在孕期压力很大,胎儿在母亲子宫内长期暴露在高水平的压力荷尔蒙之中,那么这个胎儿在成年后,杏仁核就会属于比较容易激动型的,他自身的压力荷尔蒙水平也会比较高,而且,这种高压力荷尔蒙水平很可能还会继续传递好几代。
6、基因与冲动行为的关系:一个与暴力和攻击性有关的基因,如果你身上有这个基因,你很有可能会有反社会行为倾向,但前提是你在童年受到虐待,否则有没有这个基因并不重要。
7、祖先世代的文化/基因与冲动行为的关系:这点我没太懂,实例只说了某个人出生在成长在这个文化中;如果是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文化中,成长在另一个文化中,那他受的文化的影响是不是就微不足道了,比如说分开抚养的双胞胎。
8、总结:但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你解释某个行为背后的动因时,要非常谨慎,不要轻易评判。而且要意识到,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变化的可能,时间带来的变化,经验带来的变化,环境带来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个人会变化,大脑会变化,新的神经元会产生,新的回路会连接上,旧的回路会断开。换一个情境,最坏的行为可能转变为最好的行为。
9、我的思考:行为其实就是基因与环境互作的结果,祖先时代形成的文化,其实也是一种环境。在书中所讲的所有能影响行为的因素中,父母对孩子前期的养育(胚胎期+婴幼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是影响一个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即在父母的教育影响下,有个强大的前额叶皮质,多一些理性少一些冲动;而个人对自己行为调整,如果有意识的有知识的话,青春期是关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