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无意间成为大唐接班人。
公元636年,父子两人的关系悄然发生了变化。这一年,长孙皇后生病,大限之期将近。李承乾这时才17岁。他想要通过天下大赦来为母亲祈福,但是被长孙皇后拒绝。李世民就想出另一种办法来为长孙皇后祈福。他命令将近四百座已经废弃的庙宇重新修建。可惜李世民的钟爱与李承乾的孝顺,都没能留住年轻的长孙皇后。她崩逝于立政殿,年仅三十六岁。
这时候的李承乾没了母亲,不禁就放纵享受起来,患了足疾,从此走路一瘸一瘸,性格也开始叛逆起来。李世民之前给李承乾找了很多儒学大师。而这些人,大多以当时流行的谏臣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因为当时的朝堂风气就是这样的,皇帝不是高高在上,相反,李世民常与大臣之间讨论争执,甚至嬉笑怒骂。这些东宫的大臣,对未来储君李承乾,自然也抱有这样的投射。但可惜的是,李承乾只是一个处于叛逆期的年轻人,受不了太多的批评和指责。
有个东宫的老师叫于志宁,知道李承乾盖个新宫殿,就给李世民告状太子奢侈。孔颖达也经常当面批评李承乾,完全不留颜面。
连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过去了,提醒孔颖达要注意尊重太子的身份。但他却回答"死无所恨!"也就是他甚至希望死谏,来证明自己铁骨铮铮。
这样的情况多了,李世民也开始怀疑太子不争气,怒斥李承乾。李承乾自然受不了,越发反感东宫的大臣和老师。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公元643年,李世民第五子李佑谋反。他与李承乾谋反的原因类似,同样是与父亲失和。谋反失败后,李世民下令将他赐死。但在调查这起谋反的过程,竟然无意中带出了李承乾的心腹。心腹为了自保,把李承乾的计划吐了个一干二净。
于是,李承乾的谋反大计就这样胎死腹中。
李世民决不允许"玄武门之变"重演。所以,跟随太子李承乾谋反的臣子和将军全部被处死,这里面包括侯君集这样从天策府开始就跟随李世民的老臣。
但是,对于李承乾的处理,他就为难了。对于不被疼爱的李佑,李世民可以干脆赐死。但对于李承乾这个孩子,他始终对他抱有希望。在李承乾未谋反之前,他还派魏征,房玄龄这样的重臣到东宫给他授业解惑,就是希望孩子及时回头,表明自己对东宫的重视一如既往。
虽然他谋反了,李世民仍下不了决心去处死他。这时,通事舍人来济,也就是后来的大唐宰相察觉到了他的犹豫。他上奏:"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尽天年,即为善矣。"
大臣给了台阶,李世民就顺势下令,将李承乾废为庶人,流放黔州。虽然难受,但好歹保住了李承乾的性命。但他在下这道《废皇太子承乾为庶人诏》中也不免感慨道:"况乎,宁不钟心!"
史学界现在有一个考究,认为李世民考虑新太子的人选,出于保住三兄弟的性命考量,才选择了性情更加温和的晋王李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