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一梅曾说:“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算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的确,爱人如此,父母更是这样。若是能遇上一对理解你的父母,无疑是中了基因彩票。
最近,北大毕业生王猛因为一封对父母教育长达一万多字的控诉而被顶到舆论的风口浪尖。有人觉得他矫情,对陈年往事锱铢必较,认为他太过敏感,不能自全;有人对他的境遇表示感同身受,并且在评论区洋洋洒洒开始细碎父母对自己曾经造成的伤害。而前者的人数很明显地少于后者。作为子女,显然地,不被父母理解才是常态。
文章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很优秀的人,然而贯穿他的整个成长境遇,我们全程不难发现王猛父母强烈的控制欲望在作祟,甚至涵盖了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一,对学校的选择。王猛作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本应选择更好的学校,而父母为了桎梏他,百般诱导优秀的儿子不过尔尔,而家门口的机关大院更适合他。这一点上与那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相比,实在有点费解。不过相比于变得优秀,王猛的父母其实是更害怕儿子远离自己的控制视线吧。其二,姚奉献事件。王猛出国读研,表面上是要拜托姚的关照,不过是作为一个幌子,实际目的是为了使在异国的儿子也逃离不出他们的掌控范围。其三,童年母亲对孩子服装的约束。为了私人的癖好,把一个男生装扮成一个女孩的样子,在这种程度上,孩子无疑被当做他们的附庸。而对于孩子的自尊丝毫没有考虑,全然漠视。另外,关于文艺表演的服装要求,母亲作为一个成年人,却选择让自己的孩子违背规则。造成的后果,成人自然不用承担责任,而小孩,注定只能是牺牲者。
王猛的父母给予王猛的,是一个非常压抑的环境。压抑的结果是自卑,以及陷入层层自我怀疑的泥沼。对于一个体格健全能正常思考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比父母加给自己的抑郁更令人难过。值得一提的是,王猛式父母的做法,在我们当中也很常见。虽然没有那么极端,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细微累加起来也是巨大的幻灭。而伤害已经造成,根本无法淡忘。有的人足够幸运,时间的治愈使他们释然了过往。而大部分人,都心照不宣地掩埋起来了。如果往事重提,却又难免被幽怨并且扣上记仇的高帽。而渐渐地随着我们长大,谁都很默契地选择了假装性遗忘。他们是第一次做大人,我们也是第一次做小孩啊。如果彼此都能相互理解,那么就不会有这万字控诉的存在,非但没有,连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吐槽抱怨都不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