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通常的阅读速度是每分钟300-400字。如果可以使用4分钟左右的时间,了解或回顾一本书,自然是一件节约时间的事。
正文:
自私的基因本书开始于这样的问题。自然选择的对象究竟是物种、群体、个体还是更小的单位,基因。理查德·道金斯坚定认为只有“基因”才是被选择的对象,并且这也是解释进化论的最好方法。
基因,作为一种复制因子,其复制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差错成为了进化的契机。某次差错后,能够构建生存机器(生命体)的基因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而后,竞争使得基因开始构建愈加复杂、精密的生命体。而生命体只是“自私”的基因生存传播的工具。
基因通常以组合的方式存在于生命体中,但减数分裂与有性繁殖使得基因组合不断重复重构的过程。因此,基因组合的存在时间相对短暂,特定基因却表现出永存特征。基于此,基因可以作为更好的自然选择单位,也是自私的基本单位。
特定基因,仅与其等位基因存在竞争关系。其余的基因只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就如温度、食物一样。
基因能够控制生命体的构建过程,但对生命体行为,基因却无法直接干涉。那么,基因是通过什么方式控制生命体行为呢?很可能的解释是,基因为生命体预设了一套算法,如:恐惧情绪。甚至,基因为了应对那些复杂的环境,还赋予了生物学习和模拟的能力。生存环境日益复杂,生存机器也获得了越来越大的自主权。
“自私的基因”理论可以解释自然界的很多现象,甚至可以解释那些看起来矛盾的利他行为。
进犯行为。这种行为实际上取决于生存机器的“得失”权衡,动物间的博弈关系最终会形成一个稳定的状态。因此,动物间的搏斗行为更多像是一种按照规则的竞赛行为,如拳击,点到即止。
亲族利他行为。这同样是由基因的自私性引起的。由于其他亲族具备和自身部分相同基因,对亲族的利他行为也有助于自身基因的生存传递。当亲族获得的收益超出自身付出的成本时,利他行为便会产生。但这种行为也取决于亲缘的确定性。这也就能够解释父母与子女,与其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异。虽然亲缘关系相同,但在动物世界,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明显更容易确定。
生育控制。动物每胎的生育数量是基本确定的,并不是越多越好。因为,“生”还关系到“养”。动物的生育数量,实际取决于其能够收集的用于抚养子女的资源。确保少数子女能够成长至生育的年龄,对基因的传递更为有利。
亲子冲突。亲代与每一个子代之间的亲缘关系是一样的。因此,亲代通常倾向于对待子代“一视同仁”。但每一个子代,与自身的亲缘关系是与其兄弟姐妹的两倍,每一个幼儿都“尽其所能”的从父母处获取更多的食物。而且子代自身也会限制这种行为,因为兄弟姐妹的基因中有一半和自身是相同的。
两性战争。为了传播基因,雌性和雄性都期望增加交配机会,更少承担抚养义务。相对于雌性,雄性在这一点上具备天然优势。但雌性也进化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如延长求爱期,通过筑巢等方式增加雄性投入和追求成本。
共生关系。不同物种间的相互利他行为也被称为共生关系。这种利他行为仍要满足获取收益要高于付出成本的标准。当然,这是对于基因而言的。
这里还要说明,以上内容中基因、个体“有意识”行为的描述只是为了理解方便。这种行为,只是受到了自然选择的青睐,逐渐流行开来。只是反过来看,似乎具备一定的“目的性”。
同时,“自私”也只是一种拟人化的描述。进化和自然选择都是无意识发生的。
但人类的行为确实显得“与众不同”。这其中的原因,作者认为,人类受到了另外一种因素“文化”的影响。人类进化是基因与文化双重控制的结果。文化同样具备复制因子的本质特征,即复制能力。作者将这种复制因子称为“迷因”(meme)。
更近一步,甚至可以使用复制因子替代基因,使用载体替代生存机器。复制因子的成功最终取决于其所处的世界,这其中也包含其他复制因子已经造成的改变。
我们要知道,相对于载体,复制因子出现的更早,也更为重要。
写在后面:
这本书,还有前一篇文章中的《未来简史》,读过之后,的确有些让人泄气。
因为,读完这些书,更加坚信人类并不是什么宇宙宏伟计划的产物,只是一些列偶然的结果,只是基因的传输工具。而且,人类还要受到那些名为“迷因”的文化操控,很典型的就是狂热宗教分子。也就是说,人文主义引以为豪的“自由意志”根本不存在或不完全存在。
但就是凭着着这些仅剩的、“半吊子”的自由意志,人们还是可以做出完全违背基因,违背文化的行为。当然,这些行为也无法肯定是由人类的“自由意志”做出。但是,还是会愿意相信,人类存有“自由意志”,人生也会存有意义。如果《自私的基因》是完全正确的,甚至是前一篇文章提到的《未来简史》预测都会发生。我还是愿意相信,即使人类本身无意义,但人类可以为自身赋予意义。
“通俗的语言”表述:就是,虽然,读了这些书,但,明天还是该干嘛干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