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城隍、敬城隍、会城隍,是户县北乡社会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归属于近二十个村庄的城隍爷,每年一村,被迎来送往,驻队干部一般在自己的辖区内巡视,尽心尽职地从心理上为人们消除着灾难,成全着人们渴望平安和发家的愿望。于是,便享受着每天的顶礼膜拜。
城隍爷进驻的村子,在一年里,挨家挨户轮流着给“爷”守夜和敬香。每天晚上将被子铺开在床上,早上,要定时去叠好被子,收拾床铺。仔仔细细、小小心心不敢怠慢。据说,某年某日,有个人一边给城隍爷铺床,一边说:“爷啊,你要是灵验,明天早上就显显灵,让我看看你。”第二天黎明,他揭开被子,一条美丽神威的大蛇正盘卧在床上。如此神圣的城隍爷,怎么能不让人们敬畏!于是,迎来城隍爷的村子,一定要在农历的十月,为“爷”举办一个有大戏的庙会,以谢神恩。十月会有着丰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十月是农人相对消闲的日子。每到这时,街头巷尾晒太阳的人们,闲聊中便有了新的内容:“今年的城隍会定在那一天、会几天、请了谁家的剧团”等等都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当人们终于在街头的红色“露布”上,看到了确切的消息时,庙会的筹备工作就在紧锣密鼓中开始了。
小小的村庄,几乎都没有人们集会的广场。怎么容纳十里八乡蜂拥而至的人们,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庙会的场地,常常会选在村外的大路旁。这个时节,绿油油的小麦,地毯一般铺在松软的土地上,走在上面,脚下虽凹凸不平,却有着和城里人走木地板时一样的舒适感受。唱大戏的舞台,卖小吃的摊点,都搭建在这路边的麦田里。家乡人认为,这种践踏,不仅不会影响来年的产量,甚至还有帮助小麦度过寒冷的功效。传说,某年由于雨水多,土壤含水分高,过完会的麦田都被踩平了,可是,第二年竟然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收成。这不是神力,是什么?
十月会是百姓的节日。人群如同密集河网里的水流,从一条条小道,慢慢向这由人汇集而形成的湖泊涌动。姑娘时一起长大、如今却常年难得见面、惊喜地相互诉说的妇人们,平日很少走动、邂逅相遇、亲密地拍着肩膀寒暄的老同学,突然看见久违了的舅母、姨妈、惊喜呼唤着的孩子,构成了这特有的风情,昔日冷清的田间,因为突然的人气飙升而热闹起来。
人头攒动的空间里,小货摊亲密地拥挤在一起,吆喝声此起彼伏。农家男人偏爱的墨镜、玛瑙烟嘴,妇女们急需的针头、丝线 ,小姑娘喜欢的发卡、围巾,应有尽有。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看不到的。
对于老太太来说,“十月会”是烧香还愿的时节。庄严而神圣地走进临时搭建在路边的神社里,谨慎地掏出怀里被身体暖的温热的零钱,屏气凝目地投向功德箱,虔诚地为城隍敬上一炷香,俯首磕头时,心里便默述着一年的愿望:庄稼、子孙、自己的身体,一切都嘱托给神灵保佑了。
戏台下面,早早搬个小凳,坐在初冬阳光下,等着看戏的,大都是些年长者。从后面望过去,那一片慢慢晃动的脑袋,泛着银白色的光。他们有着自己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戏未开演,今天的剧情,演员的逸闻趣事,都在相互的交流中谙熟了。这群爷爷奶奶辈的人们,对自己喜爱名角身世、唱腔特征的了解,绝不比当今追星族们逊色。
扯着大人衣角的孩子们,贪恋的目光,盯着那诱人的糖葫芦、飘着辣子油香的大肉辣子疙瘩、发出“滋、滋”叫声的油炒粉。然而,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父母将自己口袋里的零钱充分权衡之后,孩子们便会得到和自己身份吻合的一份享受了。
“ 十月会”寄托着芸芸众生的美好愿望,也释放着人们因各种不快而积累的抑郁,宽容地接纳着不同心态的人们。众多精神的、物质的、不可与人明言的需求,都在这里得到了满足。神灵与苍生,在这特定的时节,相互交融,相互感应,天人同乐。这也许才是几百年里,十月会绵延不灭的灵魂。
令人向往的家乡“十月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