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医笔记 ▍药性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11-08 09:34 被阅读0次

    《神农本草经》首先提出药性由四气五味构成。药的四气包括寒热温凉,药的五味即酸苦咸辛甘。后人又加了气平和味淡。

    总体而言,药气为阳,清轻升浮,出上窍,发肌理,实四肢;药味为阴,重浊沉降,出下窍,走五脏,归六腑。

    气味又有厚薄。寒凉之气薄,为阳中之阴,温热之气厚,为阳中之阳;酸、苦、咸之味厚,为阴中之阴,辛、甘之味薄,为阴中之阳,淡味也为阳。

    温热之药,气厚,主升,有发热和温暖的作用;寒凉之药,气薄,主降,有发泄、散表的作用。

    酸、苦、咸之药,味厚,有泄降的效果,其中酸味药能收、能涩,苦味药能泻、能燥、能坚,咸味药能下、能软坚;辛、甘之药,味薄,有发泄散表的作用,其中辛味药能散、能润、能横行,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淡味药有渗泄、利窍的作用。

    药能治病,无非用其偏性,寒热温凉平五气、酸苦咸辛甘淡六味,是药的个性,也是其偏性。偏性就其本质而言,无非偏阴偏阳,就其作用而言,无非升降沉浮。

    因此,药之气味及其组合,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之生长收藏。辛、甘之药,味薄,升而生,如春;酸、苦、咸之药,味厚,沉而降,象冬;温热之药,气厚,浮而长,象夏;寒凉之药,气薄,降而收,象秋;淡味之药,化而成,象长夏。可见,药之性,乃自然之性,是自然合成的,是宇宙系统的天然有机组成部分,不是人工合成的,这是中药与西药的本质区别。

    味辛甘而气薄之药,可升可降;味辛甘而气厚之药,浮而升;味酸苦咸而气薄之药,沉而降;味酸苦咸而气厚之药,能浮能沉。也就是说,气味之厚薄同性的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三七、黄芪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气味之厚薄异性的药,则具有增强升降沉浮的作用。

    药之形也有象。

    取根入药者,上半部分药性上升;下半部分药性下降。

    取枝入药者,药性达四肢;取皮入药者,药性达皮肤。

    取心、干入药者,药性行脏腑。

    药之质轻,药性上入心肺;药之质重,药性下入肝肾。

    中空之药,药性发表;里实之药,药性攻里。

    枯燥之药,药性入气分;润泽之药,药性入血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习医笔记 ▍药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hq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