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8.1.29-2.2佛学浅谈(今日思考)

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8.1.29-2.2佛学浅谈(今日思考)

作者: 祥和鸿泰 | 来源:发表于2018-02-18 21:12 被阅读0次

    一、2018.1.29今日思考:这只是修炼“不净观”的第一步,还只属于理论课,明天我再继续讲实际操作的方法。对于“五种不净相”的内容,你也许会生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生处不净”和“种子不净”都能成立的话,岂不是说一切性行为都不应该?这样的话,如果人人都学佛,人类岂不是要灭绝了吗?还有一个问题:“不净观”为什么会是禅法的基本功呢,这好像和我们一般概念里打机锋的禅很不一样?欢迎你在留言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1、对于“五种不净相”的内容,你也许会生出一个疑问,那就是如果“生处不净”和“种子不净”都能成立的话,岂不是说一切性行为都不应该?

    ——都不应该。

    2、这样的话,如果人人都学佛,人类岂不是要灭绝了吗?

    ——多虑了。这种担心就像监狱里的囚犯看到一个个狱友都在努力表现,减刑出狱了,于是担心监狱哪天会空了一样。

    (多问一句,你会出家修行吗?)

    3、还有一个问题:“不净观”为什么会是禅法的基本功呢,这好像和我们一般概念里打机锋的禅很不一样?

    ——简言之,“禅”原本与“打机锋”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佛陀实行“拿来主义”借禅定修炼佛家“不净观”。

    “禅”与“打机锋”联系在一起,是我国唐朝以后才发生的事,属于禅的支流。

    ——“不净观”为什么会是禅法的基本功呢

    A、禅是古代印度人的一种修行方式,属于瑜伽的一种。

    B、瑜伽的八个步骤,其中之一叫做禅那,简称为禅,也叫禅定或入定,内容就是打坐冥想。(源于古代印度的《吠陀》经典)

    C、佛陀把这门本事借用过来,给冥想赋予新内容。

    D、禅定时,用心灵之眼仔细查看自己身体的每一个局部,把自己看散架看恶心,进而看所有人均是“革囊众秽”,对人的身体(自己和他人的)不再有任何爱恋。

    ——这好像和我们一般概念里打机锋的禅很不一样?

    A、我们今天一说到禅,总会想到各种机锋公案,而所谓机锋,一多半都是所答非所问。

    B、我们觉得这种问答很神奇,一定蕴含着某种高深的思想。

    C、事实上,这种风格的禅是由唐朝的慧能大师种下的幼苗,后来在南禅宗的后辈高僧那里开花结果的,只是佛教当中的一个支流,并不是禅的本来面目。

    二、2018.1.30今日思考:当你开始修炼“不净观”,你很可能会沮丧,因为电视里,大街上,总有各种美色让你心荡神驰。你觉得这不是办法,应该找一个适合修行的地方才好。现在你可以发挥想象,什么地方才是最适合修行的场所呢?

    答:乱葬岗子是最适合修行的场所。

    1、寺庙貌似是一个专业的修行场所,但其实并不是,因为寺院里边常有各种善男信女烧香拜佛,尤其女人来得最多。当修行场所和世俗生活有很大重叠的时候,各种乱象就很容易发生。

    2、很多潜心修行的僧人,会把寺庙建在荒郊野外、深山老林,总之是人迹罕至的地方。

    但即便在这些地方,修行虽然可以排除世俗生活的干扰,却还得不到足够的助力。

    3、最好的场所是有助力的,那就是坟地,尤其是乱葬岗子。那里会有很多裸露出来的尸体,修行者可以守在尸体旁边,一点点观察细节,再一天天看着尸体的腐烂过程,这些尸体就相当于他们的教具。

    三、2018.1.31今日思考:当然,如果你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话,一定可以举出很多经典文献和高僧大德的事迹来反驳我。我欣然接受,因为佛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宗教,各种经典说什么的都有。问题是我们能怎样判断哪些说法是合乎佛陀本义的,哪些说法是违背佛陀本义的呢?再有,就算你对佛教一无所知,也完全有理由从逻辑上反驳我的话,比如说因果报应如果真是环环相扣的话,那么一个人学佛还是不学佛,学成还是学不成,解脱还是无法解脱,岂不都是命中注定的,人怎么可能还有主观能动性呢?还有,如果业力“自作自受”,那为什么现实世界里常有好人没好报,坏人乐逍遥的情形呢?这就是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欢迎在留言区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当然,如果你对佛教有一定了解的话,一定可以举出很多经典文献和高僧大德的事迹来反驳我。我欣然接受,因为佛教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宗教,各种经典说什么的都有。

    ——你可能会反驳熊老师的是以下观点:用佛法的眼光来看,两者(挨饿受冻、锦衣玉食)同样是受苦,你帮挨饿受冻的人吃饱穿暖,等于把他们从一个火坑推进另一个火坑,毫无意义。唯一救他们的办法就是教会他们佛法,让他们有机会通过修炼,脱离这六道轮回的茫茫苦海。

    1、问题是我们能怎样判断哪些说法是合乎佛陀本义的,哪些说法是违背佛陀本义的呢?

    ——佛陀留下了“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当作标准来辨别教义的真伪,如果有人打着佛陀的旗号,但宣讲的内容只要违背了“四法印”当中的任何一项,大家就可以很有信心地判断这不是正法,而是异端邪说。

    (*中国最流行的两大佛教思想,三世因果论和净土思想,都是中国化的改款型佛教,佛陀并不知道。)

    (*上述的,帮挨饿受冻的人吃饱穿暖,等于把他们从一个火坑推进另一个火坑,毫无意义。以及,不怀着大慈大悲的心肠扶危救困、搞慈善事业,对世事基本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这些都是合乎佛陀本意的。因为在因果齿轮下,受苦的人都是该受苦的,自己该受的业报要自己承受。而且一个人活着是受苦,死了也无非是在六道轮回里继续转生受苦。)

    2、再有,就算你对佛教一无所知,也完全有理由从逻辑上反驳我的话,比如说因果报应如果真是环环相扣的话,那么一个人学佛还是不学佛,学成还是学不成,解脱还是无法解脱,岂不都是命中注定的,人怎么可能还有主观能动性呢?

    ——简言之:这是佛陀的“因果论”在逻辑上的一个漏洞。后人用《大般涅槃经》给这个漏洞打上了补丁,说人还是有主观能动性的。“补丁”表达的意思是,业力的齿轮并不是严丝合缝地环环相扣,有不确定性的。

    A、 我们要清楚的是,佛陀那个年代的人并不会把问题想得这么深入。那毕竟是两千六百年前的印度,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训练远远不能和现代人相提并论。

    (佛陀当年没能说清这个问题,这就等于在核心教义上埋下了一个隐患。随着时间流逝,教派发展,这个问题迟早会被人发现,发现之后到底怎么打补丁,也一定会引起教派纷争。)

    B、《大般涅槃经》直面了这个逻辑无法自洽的难题,当然还是要借佛陀的身份来讲。

    C、在这部经书里,佛陀说业力可以分成两种,一是定业,二是不定业。换言之,你种下的前因既有可能导致确定性的结果,也有可能导致不确定的结果,这就给自由意志留出了空间。D、再有,人也分成两种,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愚蠢的人,前者就算做了很重的恶业,也能得到较轻的果报,后者就算做了很轻的恶业,也会遭受很重的果报。

    E、比如大坏蛋“鸳掘摩罗“是一个有慧根的人,能使重业轻受,这也证明了业力的齿轮并不是严丝合缝的。

    F、佛陀特别指出,正是因为业力有不确定性,这才使佛法修行成为有意义的事情。

    (我们也能从这段话里看到“顿悟”理论的影子。)

    3、还有,如果业力“自作自受”,那为什么现实世界里常有好人没好报,坏人乐逍遥的情形呢?

    简言之,这是俗人才会问的问题。佛陀眼里的现实世界都是“苦海无边”的。中国人没有六道轮回的信仰土壤,所以发明出了“三世因果论”,来解释这个“俗”问题

    ——按中国人的独立创作的《三世因果经》解释就是:好人为什么多灾多难,这是因为他前世造孽太多,但来生会享福的;坏人为什么幸福喜乐,这是因为他前世积德行善,但他来生会因为今生的恶行受尽报应。

    ——在佛陀眼里,“没好报”的生活和“乐逍遥”的生活,两者压根没有区别,都是苦海。

    (这就好比,存款为0的人觉得存款有100万的人过的是“乐逍遥”的日子,但在马云眼里,他们过的都是“苦海”般的日子,没有财富自由的人都是“苦海无边”,实现财富自由才算到达“彼岸”)

    四、2018.2.1今日思考:这部《大般涅槃经》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也和“心无义”一样引发过高僧阵营里的激烈论战,这是后话。我们先来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佛陀请出来,他会赞同《大般涅槃经》对业力的新解释吗,会赞同《法华经》对女人成佛问题的新解释吗?这是对昨天留下的第一个问题的细化,留到明天一起作答。

    答:《大般涅槃经》对业力的新解释概括成一句话就是:业力有不确定性,人还是可能有自由意志的。

    《法华经》对女人成佛问题的新解释:女人可先变成男人,而后成佛。

    1、如果把佛陀请出来,他会赞同《大般涅槃经》对业力的新解释吗?

    ——应该会赞同的。

    A、佛陀预见到佛法的流传将会陷入混乱,所以给人留下了“四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有漏皆苦)”作为判断正法和外道邪说的标准。

    B、“业力有不确定性”并没有背离“四法印”,且让佛陀的“因果律”理论摆脱了自行矛盾的困境。

    C、按本人浅陋理解,“业力有不确定性”这个补丁恰恰可以体现“四法印”中的“诸行无常”原则(“业力”这个“行”,如果是确定的话,就是“常”了。)。

    2、会赞同《法华经》对女人成佛问题的新解释吗?

    ——应该会赞同的。

    A、 佛陀留下“四法印”作为判断依据,这本身就是一种包容性。

    (这与汉朝儒学有明显的区别。汉朝人特别重视师承关系,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不要有什么独到见解。)

    B、 在早期佛经里边,女人的地位很低,并不是佛陀歧视女性。佛陀可能是用因果律解释如下:在六道轮回中,得身为女人,社会地位相对低下,这是累生累世的“因”所得之“果”。(回到佛陀所在的古印度时代,就能理解佛陀的观点。女权,在今天的印度还仍然是……)

    C、 《法华经》对女人成佛问题的新解释没有背离“四法印”。

    D、 窃以为,佛陀这样的一个真正的“思考者”,他的思想观点会与时俱进的。

    五、2018.2.2今日思考:更严峻的问题是:如果佛陀的正法一直这样原封不动地传承下来,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派系争端呢?比如昨天谈到的业报问题,怎么判断“不定业”到底是不是正法呢?如果阿能诃鼓的零部件在一次次的修补过程中已经被彻底更换过了,那么这只鼓还是原来的那只鼓吗?

    答:1、如果佛陀的正法一直这样原封不动地传承下来,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派系争端呢?

    (熊老师告诉我们:佛教理论的发展同时有两条路在走,一是搞分裂,二是打补丁。很多理论的发展都有这个共性。)

    A、对佛陀当年悬置不论问题的解释,引发派系争端。

    比如佛教经典难题:既然“无我”,谁在修炼?修炼成功之后,谁能跳出轮回?

    B、佛陀当年埋下一些的隐患,成为后来分裂成各宗各派的源头。

    *比如,“无为”或者“涅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佛陀没给出过明确答案,这就导致了后来佛教各宗各派各有各的解释,还把“无为”细分成若干种,诸如择灭无为、非择灭无为、虚空无为、非想非非想处,等等等等,很复杂。

    *再比如,从逻辑上说,因果报应如果真是环环相扣的话,人怎么可能还有主观能动性呢?佛陀当年没能说清这个问题,这就等于在核心教义上埋下了一个隐患。随着时间流逝,教派发展,这个问题迟早会被人发现,发现之后到底怎么打补丁,也一定会引起教派纷争。

    C、语言文字表达的局限性,注定后世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释。

    佛陀是两千六百多年前的人,手边能利用的文化积累很少很少,所以有时候在表达观点的时候难免会有一点费力。后来的那些高僧其实也存在这个问题,尤其对那些很抽象的道理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讲出一个轮廓。

    (可参考,“道可道,非常道”、“无极而太极”……后世的各种解释。)

    D、口口相传的的误差,文字抄写的误差等等导致争议

    *口口相传的误差:……但阿难是大行家,一听就知道全是荒唐话,暗暗叹息佛陀的话这么快就变得面目全非了。……那位僧人回去把阿难的话讲给自己的师父,师父不以为然地说:“阿难这么大岁数了,脑子不灵光了,说话总是说错,不要信他的。以前我教你怎么念,你还接着怎么念去!”……阿难无可奈何……

    *文字抄写的误差:……还有一些明显是搞错了,比如《六祖坛经》的早期版本把《付法藏因缘传》的二十三代传承变成二十八代,……同一个人的不同译名被当成了两个人。

    E、为了适应传播地域的文化习俗,为了填饱肚皮……,出现了与“四法印”背离的佛教教义

    *为了适应传播地域:……《三世因果经》成为最流行的佛经……但完全是中国人的独立创作,除了讲善恶有报之外,还劝人孝顺父母。

    *为了填饱肚皮:愍度和尚创立“心无义”。

    2、比如昨天谈到的业报问题,怎么判断“不定业”到底是不是正法呢?

    ——“不定业”是一个补丁,到底是不是正法,要看“话语权”在谁手里。

    (所谓本质性、规定性的东西,在物质性的世界里是否根本就不存在?这是佛教核心教义里边一个饱受争议的经典难题。)

    3、如果阿能诃鼓的零部件在一次次的修补过程中已经被彻底更换过了,那么这只鼓还是原来的那只鼓吗?

    ——大白话简言之:这只鼓肯定不是原来的那只鼓,但它的名字还是叫“阿能诃鼓”。

    (佛陀会反问,哪来的鼓?明明空无一物。

    * 按“缘起性空”理论,这只鼓,在空间上看,是无数元素(牛皮、木头、钉)的集合,在时间上看,那些元素都在不断地增减和变化。所以,一个叫“阿能诃鼓”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 所谓不存在,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说这只鼓没有自性,不能自主,是由很多东西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产物。

    * “阿能诃鼓”是我们出于沟通和理解的便利,而创造出来的名词概念。

    * “阿能诃鼓”这个名词概念并不能够正确对应它的事物。借用语言学的概念来说,“能指”和“所指”永远不可能对应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熊逸专栏白话解读2018.1.29-2.2佛学浅谈(今日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ib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