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酱菜江西财经大学中国共青团网
江西大学生寻访风雷鼓 面临失传仍不失千年底蕴

江西大学生寻访风雷鼓 面临失传仍不失千年底蕴

作者: 苦辛子 | 来源:发表于2017-08-05 13:05 被阅读4次

“本文参加#感悟三下乡,青春筑梦行#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铜鼓县风雷鼓历史悠久,气势磅礴,它吸收了本地锣鼓和外来文化艺术的精华,历经数十代人的不懈努力,已趋于完善。它通过激扬奔放的锣鼓声和不断变换的节奏,模拟出风、雨、雷、电之声,故得名曰“风雷鼓”,并以此祈盼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风雷鼓是铜鼓当地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传统非物质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实践的产物。然而近年来,风雷鼓面临的传承和发展的困境,7月13日下午,江西财经大学暑期三下乡村长助理团铜鼓服务团深入铜鼓县寻访濒临失传的千年技艺。

势如万马奔腾,风雷激荡

《三下乐》是风雷鼓的主题曲,是一首简单而热烈的鼓曲,它分为三个部分——风声雷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舞曲开始,主力击鼓手不断变换敲击节奏,模拟风雨之势。旋即,四名击鼓手与打锣手左突右跳,激昂壮烈的声响似万马奔腾、风雷激荡。不久,鼓声锣声戛然而止,但仍余音绕梁,鼓手锣手走入九方乐器阵队之后,在排箫手的带领下,唢呐、二胡、梆子、编钟等9种轻乐器响起,鼓手轻击鼓棒,锣手磕碰锣具,节奏简洁沉稳,象征着四季平和,五谷丰登。

20多人锣鼓队一齐演奏风雷鼓。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林权 提供

击鼓手是鼓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也是最为辛苦劳累的成员,李师傅作为主力击鼓手,在鼓曲结束后已是累喘吁吁,在问及如此气势磅礴的鼓声是如何敲出来的时候,他告诉学员:“打鼓注重气势和节奏,要想打出气势,那就得打出节奏,节奏一定要快,击打一定要狠,并且要用右手猛击,左手轻定,这样才能模拟出风雷激荡的磅礴大气,而要给人出风声雨声呼号之感,则必须要放缓击打节奏,左手定鼓,右手不停的慢敲大鼓。”

当地文化工作人员李先生自豪的告诉实践团队学员:“《三下乐》传承到现在已经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演奏起来相当震人心魄,其它普通鼓曲难以比拟。”

音中寄情,用心方能品味。由于实践团队成员对于鼓文化知识的了解不多,难以对品味其中蕴含的深意,李先生细心的告诉大家:“这首鼓曲象征着四季平和、五谷丰登,他表现了铜鼓人民朴实而热情,率直而豪迈的性格充分表现了丰收在望而激动人心的欢庆场面。”

?在交谈过程中,学员了解到风雷鼓在最为鼎盛的时候有好几个锣鼓队,那时全国许多地方都会邀请乐队演出,可谓强劲。

李先生激动地告诉大家:“毛主席当年秋收起义就是在铜鼓开的动员大会,铜鼓人民当时大力响应毛主席号召,在起义成功后,我们就敲打风雷鼓来庆祝胜利,铜鼓各地一片欢腾。”

传承文化财富,借时代春风加快鼓曲申遗

如此气势磅礴的风雷鼓,实践队员心中还是存在着些许疑惑——风雷鼓在当下一般是在什么时候演出。组织动员整个乐队的当地村委会刘主任无奈的说道:“风雷鼓的鼓曲有很多,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老一代鼓手的老去,很多鼓曲慢慢就消失了,在十年之前,就已经没人打了,几近失传。”

再次排练,刘主任让学员们仔细观察锣鼓队敲击节奏以及他们的动作,演出完毕后,他向大家指出许多锣鼓手对乐器的使用并不是很娴熟,团队节奏并不是很协调,部分演出人员的表情较为僵硬,难以起到传情达意的效果等问题。

随后,刘主任眼神凝重的跟大家说:“不瞒大家,其实锣鼓队现在刚刚组建不到三个月,其中懂乐器的仅仅只有几十年前进过锣鼓队的三位老同志,他们凭着残存的记忆一步步还原当年风雷鼓的流程,指挥教习风雷鼓的不同环节,锣鼓队员都来自新开村在家务农的中老年人,很大一部分人对风雷鼓的印象还停留在儿时,同时农忙时大家都各有事情,组织排练起来难度很大。”

万事开头难,在交谈过程中,学员们也了解到,早在四五年前,当地就有规划要将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拯救起来,好流传下去,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迟迟难以付诸行动。但是老一代的锣鼓手热情都很高涨,乡民们也十分支持这项工作,经过多方奔走,当地认识到拯救传统文化这项工作要一步一步来,不能急,要有长久的规划。刘主任意气风发的说道:“与其等靠要,不如自己积极主动去争取,申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终目标,这是长远的目标,在这之前必须要把锣鼓队组织壮大起来,做好传承并扩大全国影响力,这里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刘主任向实践队员介绍当地保护风雷鼓的规划。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林权 提供

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是能加快该遗产的开发、整理和保护,二是大大提高该遗产及所在地的知名度和吸引力。问及当地对于风雷鼓的发展时,刘主任娓娓道来:“17号铜鼓县将会举办一个庙会,届时我们将会表演风雷鼓,希望能藉此得到县政府的重视和外界的支持,第二步是秋收起义九十周年纪念大会,这是一次全国性的盛会,中央电视台都会来,作为秋收起义胜利的‘述说者’,风雷鼓入选表演名单应该不成问题,我们希望能通过这次盛会以及不久将要到来的鼓文化艺术节在全国打出名气,这对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铜鼓县动植物资源丰富,至今保留国家珍稀保护动物22种,被誉为“江南生物世界”。当地风光旖旎,文化气息底蕴浓厚,自然景色优美。实践队员提出:“结合铜鼓本地旅游资源采用一种特色生态旅游的形式,在景区设立风雷鼓表演队,作为本地极富文化气息底蕴的节目,可以带给游客不一样的文化精神享受,并起到意想不到的宣传效果。”

刘主任对学员的建议表示赞同:“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促进生态经济的发展、还能使锣鼓队员职业化,促进风雷鼓的传承和发展。”

民风淳朴,难舍锣鼓情怀

学员们在风雷鼓演出时分还注意到,不少当地群众还上前围观。在表演过程中,几位老奶奶见到大学生后,忙不迭的让学员们教他们怎么用手机去拍视频。

黄奶奶已年近70岁,最近听说锣鼓队今天下午回排练,便带着自己的小孙子和几位老奶奶一块过来,她操着铜鼓本地的方言告诉学员们:“我老伴当年也是打风雷鼓的,家里面还有他打鼓的照片,我和他因为打鼓相识,当时家里人还不同意,嫌他家里穷,但是拗不过我。”

说着,老奶奶还指着那个大鼓激动地说,他当时就是打那个鼓的,还是主力,当时全村人都夸他打鼓好,打出了气势。说着说着,黄奶奶不禁潸然泪下,交谈中得知,黄奶奶的丈夫在七年前,也就是锣鼓队解散后的那几年去世。风雷鼓于黄奶奶而言,不仅是鼓曲,更寄托着对老伴的思念。

王坤三在锣鼓队中使用的乐器是笛子,清朗的笑容透露着他对这项工作的喜爱,他是“五谷丰登”这一模块的领头人,笛声悠扬婉转。在演奏结束后,实践队员有幸采访到他,老人告诉大家他现在主要靠养蜂为生,前几个月当地政府找到他时,二话不说他就加入了锣鼓队,并积极组织动员大家加入锣鼓队。

聊至兴头,他告诉实践队员:“我是三十年前自学的笛子,好长一段时间还在村里的锣鼓队上表演,家中另外两个兄弟会拉二胡,当时村里面叫我们锣鼓三兄弟。”

当实践队员问及能否给他们三兄弟合照一张时,老人豪爽地说:“我们三兄弟可以给你们弹奏一曲《洪湖赤卫队》。”

锣鼓三兄弟为实践团队演奏《洪湖赤卫队》。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赖林权 提供

三位老人随后一起为大家弹奏,幽长悲凄的笛声、不绝如缕的二胡声交织在一起,仿佛将人带入起当年洪湖上,感受当年那段风雷激荡的历史。弹至一半,唢呐声应声响起,和三兄弟的乐器声一起震撼着在场听众。

演奏完毕,老人告诉学员们:“目前锣鼓队还在组建阶段,还没有自己的戏服,鼓棒上也没有绕红丝带,也缺少妇女舞蹈队,在气势和规模上都比不上曾经,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就得把风雷鼓传下去。”

在采访后学员们得知,参与锣鼓队的成员中,大部分为中老年人,祖上基本上都是风雷鼓乐队成员,有的还是参与过秋收起义的烈士家属,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之前并没有接触过风雷鼓,但在传承文化这一块,他们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村居民幸福感提升的关键。像风雷鼓这一类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还有很多,解决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的矛盾需要社会各界一起行动起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江西大学生寻访风雷鼓 面临失传仍不失千年底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ii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