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348/365
每个孩子都是上帝赐予父母的瑰宝、璞玉,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用心的呵护、雕琢。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希望儿女能考名牌、进国企,能努力上进,十分优秀,成为人上人上人。
而实际上在孩子成长的过程,我们却发现许多孩子的成长与父母的期待相去甚远。他们焦躁不安、社恐抑郁、不能安心工作、抗挫能力差、做事没有信心、能量弱、只想躺平当咸鱼……
孩子成长为什么样子,拥有什么样的能力,能不能拥有平稳的情绪、强大的内心,与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养育有极大的关系。
孩子就是一颗种子,在种子发芽成长中,必须有人的各种帮助,父母尤其有极大的责任。养育孩子,需要了解孩子的自然规律才能养好孩子。把孩子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感觉、有情感的高级生命来看待、敬畏孩子。而不能把孩子当作白纸、玩具、麻烦、上帝。父母不要把自己对生活的焦虑和担心不断地加入教育的方式,来给孩子带来不安的影响。
孩子0到6岁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这时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养成都有极大影响。所以年轻父母要学习孩子心理学,了解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并在过程中积极去践行,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一、关注孩子细小体验
孩子从母亲安全封闭的子宫离开,来到了无限广阔的空间之后,他内心是充满了极度的不安的,从他紧攥的拳头,从他瑟瑟发抖的身子就可以看得出来。所以孩子从出生的六七个月,一直要用一个小褥子把他紧紧包裹起来,就是要让他适应从子宫到人间的过渡期,慢慢适应一个新的秩序环境。
适应之后,孩子就开始慢慢的去感知和探索这个未知世界。他一开始是用手、用嘴、用行动去感知的。所以他开始吃手,接着是用嘴,任何东西逮着什么吃什么,这都是他感知世界的一个过程。父母在这时不能强加干涉,要做的就是把他的小手洗干净,把他接触到能塞到嘴里面的东西洗干净,这些过程都是孩子成长必须的。
等到孩子慢慢用腿来探索世界的时候,他就喜欢走路,这时父母千万不要怕麻烦,阻碍他走路。他最喜欢在不平的地方行走,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站在旁边保护他,不要让他碰着、磕着。
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孩子碰倒了会疼得哇哇大哭,这时我们就会一边抱起孩子哄他,一边要拿手去拍打碰到他的桌子、凳子,甚至人,嘴里还会说着:“不疼了,看妈妈给你报仇了,把他也打一顿。”这时孩子可能会眼里含着泪水,也会破涕而笑。这种行为却非常不可取,它给孩子心里埋下的复仇的意识,“它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尹建莉的做法却截然不同。
孩子小的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疼的事会常常发生,这时他们会尽量表现的很轻松愉悦,让孩子觉得这是很平常的事。
女儿圆圆被小凳子碰倒了,哇哇大哭,他们不会去打小板凳,而是赶紧轻轻的亲亲她的疼处,安慰她“马上就不疼了,宝宝不哭了,”,安慰的稍好一些时候,再像对待她一样,带着她给的小板凳揉揉疼,告诉小板凳“马上就不疼了”。
“这样做不但没有让小板凳站到她的‘对立面’,成为加害她的‘坏蛋’,还能作为朋友分担痛苦,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圆圆的情绪很快就好起来了。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诸如此类的细小的体验,都是值得每个父母亲人关注的。
二.不要给孩子制造恐惧心理
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未知,什么都想探索一下,正因为未知,所以他们对这个世界也充满了恐惧。在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努力去消除孩子的恐惧心理,而不是去制造恐惧。
每个孩子出生后都会面临打疫苗的问题。这时孩子还没有接触过打针,他是懵懂的,所以不会抗拒。但针头刺入皮肤的疼痛却会让他疼得哭起来,并记住打针的恐惧,下次生病打针,就会抗拒。
这时妈妈一定要安抚好孩子,告诉他为什么打针,打针有一点疼,但能忍受,而不是欺骗他打针一点不疼,这容易让孩子失去对父母的信任。
尹老师在书中说,圆圆生病打针的时候,她就是如此安抚的。说打针的疼痛就跟她摔了屁股墩一样的疼,是能忍受的吧?圆圆点点头。并且还告诉她,如果疼的不能忍受的时候,就可以哭,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就给孩子留有了后路,孩子打针哭了,也没有伤她的自尊心,没觉得自己不勇敢。这一招是非常有效的,此后圆圆打针,从来都没有哭过。
在治疗的过程中,圆圆还做过一次超声雾化。超声雾化比起打针来一点疼痛感都没有。可因为妈妈不知道这是什么,给孩子也没有提前做好心理安抚,结果圆圆非常抗拒,根本不配合。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经常会恐吓、逗弄孩子。如会恐吓孩子说:你不听话,就把你关在黑屋子里面;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把你送给别人……这些话会给孩子内心造成巨大的恐惧,让他长大后都没有安全感。
还有的妈妈会对孩子说,你是我捡来的,是我亲生的。
我的邻居给我讲过她小女儿的事。她有两个姑娘,小女儿小的时候,她开玩笑说过一句,她是自己抱来的。她从没有想过这句玩笑话给小女儿带来的伤害有多大。后来孩子大了,她无意中看到了孩子的日记,才知道孩子一直认为自己就是抱来的孩子,所以特别敏感多心。在日记中把妈妈称作恶毒的女人,她赶紧给孩子解释,那只是一句玩笑话,她就她亲生的,可孩子不相信。到高三体检,那天要化验血型的时候,孩子特别紧张,直到血型出来,她和爸爸妈妈的血型一致的时候,孩子才彻底放松了,彻底相信自己是亲生的。
所以父母有时候一句无心的玩笑,一句无意的恐吓,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灭顶之灾。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语。
三、多给孩子正面引导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以抉择的问题。这时父母一定不能拿成人的观念,去揣测孩子,而是要给孩子积极正面的引导。
比如如何对待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事,如何与小朋友交往的事,如何对待金钱的问题。
看到一个故事,孩子的妈妈怕孩子养成偷钱的习惯,把家里的钱藏起来,不让孩子发现。每次给孩子零花钱时,如果让孩子自己去拿了钱,她就一定会再再确认,孩子是不是多拿了钱。这种时不时的暗示,让孩子很是反感,后来他长大后,他就开始偷家里的钱。真正向父母害怕的方向发展了。
你总是暗示自己的孩子是正直善良的,你的孩子就会拥有正直善良的品质。你总是暗示你的孩子像牛顿一样爱思考,你的孩子也真的会变成“牛顿”。
四、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要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无意中犯一些小错误,对这些小错误,家长应该以何种态度去处理,这是家庭教育的一个大的问题。
比如让他们自己吃饭,就会把米粒儿弄得到处都是;他们会丢三拉四,总是把东西收拾不好;玩过的玩具,不会归位;脱下的衣服,袜子扔的到处都是;让看会书,他便要看电视……
各种各样的问题,常常会搞得爸爸妈妈们焦头烂额,如果遇上自己工作,生活中有了烦心事时,就会经常调节反射的冲孩子发火:“我早就提醒过你了,你居然还……”“你怎么那么不小心”……
或者有时候为了省事省心,干脆帮孩子把这些事儿都干了,这样看来当时是省心了,可对孩子以后成长极为不利。
教育就是把重要的事情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尹建莉老师说:“家长们一定要从内心认识到儿童成长需要‘试误’,孩子从生活中汲取的经验与教训,比你口头讲一百遍的道理都印象深刻。‘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只有修够一定的‘课时’,他们才能够真正获得举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长要理解‘过失’的价值,看到孩子的成长中,他的‘过失’与‘成就’,具有同样的教育正面教育的功能。”
家长用期许的眼光看孩子的闯祸行为,就会感到它们是良机而不是坏事。
在孩子幼小时,每一个生活细节都可能成为蕴含重大教育意义的事件,儿童教育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
网友评论